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金融莫“撂荒”

[ 作者:曲哲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吴玲香 ]

春节回乡,天南海北外出打工的农民亲戚聚在一处,商量挣回来的钱咋用。除一两家要买房子、供孩子读大学,其余的都不急着消费。

城里人炒股票、买理财,咱没那闲工夫,也没文化,搞不定。有人自嘲。当建筑工、司机、厨师的兄弟子侄们,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把钱存银行。有人嫌存款利息太低,打算把钱交给族中长者,在四乡八邻放账

这场景令人感叹。如今,城市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已充分市场化,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让百姓获得财产性收入有了更多渠道,人们的闲钱也变成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活水。而广大农村居民仍停留在靠个人信誉、通过借贷孳息的原始金融阶段,收益不高,风险却不小。

我国金融业整体上发展很快,农村金融服务却没跟上趟。春节前,有媒体报道农民工带现金返乡的新闻,追踪发现,他们之所以不愿把钱存银行,是因为很多银行仍在收异地存取款的手续费,并且基层网点节前现金不足,存款易、取款难。存取款这一基本业务尚且磕磕绊绊,其他涉农金融服务更不给力: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支付汇兑不便捷,在养老金发放日,客户不得不排起长队;保险、证券、理财、代理缴费等功能薄弱,难以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活,三农任督二脉才畅通,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考量,农村金融这个短板须及早补齐。另一方面,深耕农村市场,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去年10月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就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利率市场化对其在风险管理、资产定价水平、中间业务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方便、实用的金融服务送到乡村,需要金融行业转变观念。曾经,农村被视为金融业发展的贫瘠之地,各机构纷纷逃离。时过境迁,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已是潜能可观的一片蓝海: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带来的庞大储蓄规模、农业产业升级带动的巨额资金需求、农村土地流转催生的资产格局重组等,处处孕育着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业应充分认识到服务三农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那些潜心拓荒者,将来必定蛙满塘、谷满仓。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与之取之的轻重缓急,不急功近利,改掉乱收费、霸王条款等坏毛病,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通信技术、智能化解决方案,降低运营成本,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村寨寨。

把方便、实用的金融服务送到乡村,需要不断创新服务。近两年,由人民银行主导的农村金融服务站试点,就是在乡村超市、小卖铺摆上几台POS机,办理2000元以下的小额取款、现金汇款、新农合与新农保交费,小额贷款放款、还款和缴交电费等业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的试点应该加速推广。很多农村已经开通了宽带,用手机上网的农民也不少,这为金融业通过无形渠道开拓有形市场提供了便利。2015年以来,京东等电商纷纷抢驻农村市场,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下乡开展电子银行业务。银行业自身也应不吝投入,主动作为。要是点点鼠标就搞得定,谁愿意揣着现金提心吊胆地挤火车呢?

金融下乡,有一点要特别引起重视。从以往教训看,保险营销误导、传销等行径,都是在城市人人喊打后便转战农村,祸害农民。眼下农民对金融服务如饥似渴,要防止那些披着理财外衣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径下乡。监管机构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正规金融机构也要以保护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态度,多多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等公益活动。

人勤春早,正是耕耘好时节。都加把劲儿,让农村这片金融沃土开出繁花、结下硕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日报》(2016022218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