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也许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缩小我和大学其他同学的差距,但是我无法改变河南与广东的差距,更无法改变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登封市的一个乡村,我在那里生活了整整20年。直到2008年我和父亲乘坐南下广州的火车离开郑州,我从未离开过河南,也从未坐过火车。火车奔驰了将近17个小时,因为我即将开始我的大学生活,更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火车之旅,我一夜未合眼。心里夹杂着激动,更夹杂着恐惧。
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来自河南农村,而我的大学同学则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城市,我与他们的差距在这之前的20年已经积累了很久也很多,如果我想在大学四年中弥补这个差距,那么我需要特别努力。
假如我在河南地区读大学,不会感觉到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我在广州,这个差距让我不得不加倍努力去学习,尤其是在英语方面,我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英语上,用收音机听广播,看英文报纸,看英文小说。
在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每年寒假乘坐火车回家是我最为幸福而痛苦的事情,幸福在于可以回家和家人以及朋友团聚过年了,痛苦在于每次看着车窗外的建筑由广东的高楼和厂房变为河南的矮房和农田,更为让我痛心的是每次目睹车厢中满满的农民工老乡,他们衣着朴素,满脸疲惫,岁数和我父亲相近。每次看到周围人嫌弃他们的目光,我就不禁会想到同样是农民的父亲,是不是也时常遭受那样的眼光。
渐渐地,我发现我和大学其他同学的差距,以及河南和广东的差距,本质上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我也意识到,也许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缩小我和大学其他同学的差距,但是我无法改变河南与广东的差距,更无法改变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二
“我担心的不是家乡一时的困境,我害怕的是家乡的大人小孩不思进取,永远这么困顿下去。”
农村和城市间发展的不均衡不是中国独有,也不是最近才有,用古今中外来形容这个问题一点都不为过。
时至今日,我一点都不后悔我来自农村,也许我们家的经济基础不好,我的学习基础也不如城市里的孩子,我的眼界阅历也不如他们,但是孩童时期跟随着父母劳作,我学会了中国农民身上独有的特质: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坚毅等等。看到父辈们在农村辛苦的劳作,收入却很微薄,温饱问题虽然早已解决,但是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
这还不是让我最痛心的,让我最痛心的是看到家乡的孩子们早早都辍学了,要么在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状态,要么是去城市务工,但是鲜有混出个模样的,更多的人是继续在同生计做斗争。小孩们也是整天沉迷于网吧和手机,我在思考,我的家乡再这样下去,何时可以走出困境,何时可以达到大城市的生活水平?
我担心的不是家乡一时的困境,我害怕的是家乡的大人小孩不思进取,永远这么困顿下去。更让我害怕的是,家乡的孩子们,不知道他们和外界的差距,不去思考自己的出路,整日浑浑噩噩的度日,年复一年,一辈跟着一辈。
三
“初中和高中时期,每年的寒暑假是那么的无聊,假如周围也有这样一个图书馆可以进去自由挑选,而且还是免费的,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直到2011年7月,那年暑假我因为留在学校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没有回家,在学校里整天就是看备考指定书目,也看了一些和学业完全无关的人文类书籍来调剂枯燥的备考时光,看人文类的书籍从高中时期就是我的一个课余爱好。
那年暑假让我终生难忘的一本书是唐德刚著的《胡适口述自传》,那本书中介绍了胡适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意识到,唯有重视教育才是我的家乡乃至农村的唯一出路,而阅读则是教育的核心,书籍更是教育的核心载体。也就是在那个暑假,我萌生了一个梦想——想在我的家乡河南登封筹建一座纯公益性的图书馆,让家乡的孩子们有一个可以学习和阅读的地方。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初中时期在我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只有一个很小的书店,里面售卖的书籍不仅价格偏贵,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即便如此,每次当我向父母要钱买书,父母虽然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很为难,但是很少拒绝我的请求,在初中时期我也买过那么几本书,不过以现在的目光来看,由于当时的眼界有限,看的书几乎毫无意义。
高中时期,我进入到县城的重点高中学习,周末可以去县城的书店里看书,因为买不起书,只好站着看书,甚至中午都舍不得在外面吃一顿饭,因为当遇到很喜欢的书的时候,我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钱来买书。
到了大学时期,则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中免费地借书看书,我的借书证上几乎每次都是满满的书单,与专业有关的,和专业无关的都有。
大学时期是我阅读的高峰期,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初中和高中时期,每年的寒暑假是那么的无聊,假如周围也有这样一个图书馆可以进去自由挑选,而且还是免费的,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在城市中,几乎每个城市都一个公立图书馆,不管利用率怎么样,总会有一个图书馆,大城市的图书馆则更是学习的天堂。我现在上海读研究生,每次当我去到上海图书馆或者上海书城逛的时候,里面总是人山人海,这更让我意识到家乡和大城市的差距了。
四
“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农村人却无书可读,永远无法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2013年7月份,我在上海读研究生的第一年,我和几个同是河南登封的朋友商讨这件事情——在我们家乡筹建一座公益性图书馆的事情,他们都表示赞同,大家一拍即合。
我们立即决定开始募集资金,每人每季度捐出100元钱作为将来筹建图书馆的经费。我们希望可以有一群人,虽然人已经不在家乡,但是仍旧心系家乡,想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每个季度都愿意捐出自己收入的一小部分,作为图书馆的经费。我总是和朋友们说,把图书馆建起来很难,怎么样让这个图书馆可以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可以发挥出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更难。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我的家乡,乃至中国所有的乡村,都像大城市一样有一座自己的公益性图书馆。乡村的图书馆可以很简陋,书籍可以不那么丰富,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作为农村人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天堂。
我至今都觉得,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农村人却无书可读,永远无法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与经济上的拮据相比更让人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
我不想看到农村人陷入经济拮据与精神匮乏的恶性循环中,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可以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帮助农村人走出这个恶性循环,不要让他们也像自己一样这么困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我的农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