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网络红包,想说爱你不容易

[ 作者:陌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5 录入:12 ]

传统新春佳节将至,节日期间走亲访友,问候长辈必不可少,网络电子红包作为这两年新兴的问候方式,以便捷、快速和灵活著称,代替实物红包、礼品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会不会有人打着网络红包“问亲候友”的幌子,行行贿之实呢?我们要警惕,防止网络红包成为行贿新手段。

方式较隐蔽。以往送礼,送礼者需要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上门去送,如今利用电子红包送礼,收送双方无需见面,无需知道对方的住址,掏出手机轻轻一点,红包就送出去了,“真金白银”直达对方账户。整个过程只有“你知、我知”,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对象难辨认。网络红包依托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只需一个未经实名认证的电子邮箱就能注册,注册后就能收发。由于这种网络注册的匿名性决定了红包资金流动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收发红包的人中到底有没有公职人员,是否是亲友间的正常礼尚往来,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辨认,更何况要辨认还牵涉到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容易陷入法理的困境。

小额易麻痹。送礼者往往打着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幌子,向收礼者定向发送网络电子红包,“名正言顺,理由充分”。对收红包者而言,电子红包数额往往相对较小,如微信红包一天中单个最小0.01元,最多200元,这种小面额红包往往让收礼者放松戒备,自认为不会触及法律红线,不构成违法犯罪,因而不加以拒绝。殊不知这种化整为零的小额红包是“温水煮青蛙”,一方面它降低了送礼的门槛,送礼的难度,让送礼者多了起来;另一方它麻痹了收礼者的神经,认为面额小,人情味浓,来者不拒;而电子红包的收受个数理论上无上限的,一个、两个、三个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让收红包者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收后难退还。使用电子红包行贿还有一个特点在于红包的金额,往往收礼者一开始并不知道,只有在拆开红包之后才晓得,而拆开的红包又不能直接退还,如果要退还,就得再包一个送回去,但送礼行贿者此时肯定不会再点开送回的红包,钱在一定时间后就会被系统自动退还。正因为电子红包具有这种接收后较难退还性,使得部分收礼者在退还一次不成功后就“心安理得”的听之任之了,认为我退过了他不接受,就不管我的事了。

要杜绝电子红包成为行贿受贿新手段: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国家公职人员收受电子红包的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不给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金融业、网络运营商、电子支付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坚决不为借电子红包行贿者提供便利,严格实名制注册登记,从而做到红包流向明确,有据可查。最后,加大对电子红包行贿行为的查处力度。除了查处利用电子红包行贿受贿者外,对于利用电子支付平台为行贿提供便利的,也应当将其作为行贿的同盟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反腐高压态势,让大家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利用电子红包行贿受贿行为的发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