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扶智更要扶志

[ 作者:朱乃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0 录入:王惠敏 ]

眼下,在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的号召下,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扶贫济困的高潮,让很多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并从贫穷的困境中走向小康的致富路。当然,在政府扶贫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困难群众在政府的资金技术支助后很快就脱贫致富,而有的贫困群众虽然得到人力物力的帮扶,却迟迟不能脱贫致富。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贫穷者就是缺“智”,也就是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重视也不懂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缺少发家致富的技术和手段;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脱贫致富的坚定志向,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总希望别人为自己铺好现成的致富路,更希望有朝一日天上能掉下大馅饼。

诚然,对没有知识和技术的贫穷者来说,扶贫首先得要扶智,就是让贫穷者学到一项技术掌握一种技能,能顺利地从事某一项职业。就拿我们农民种地来说,没有种好地长好庄稼的本来,即使手里有土地又怎么能脱贫呢?某村有个低保户,按理说这家也不该享受低保的待遇,因为家庭成员还很年轻,男女主人才四五十岁,家里又有十多亩土地,如果把地种好,会和其他村民一样能把日子过好。然而,男女主人都识字不多种地种不好养牲畜家禽也养不好。比如给庄稼打农药治害虫,男主人时常把除草剂当杀虫药施用,结果害虫没治住,反而把庄稼都打死了。农村人家都养猪养鸡,这个人家也养,可别人家养母猪一次能生下十几个小猪仔,而这个人家养的母猪一次只生几个猪仔,还时常把猪仔养死。

后来,镇政府村委会里在扶贫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人家的问题,加强了对这个人家在种地养殖上的技术指导,从耕地播种到庄稼施肥治虫、从母猪配种到怀胎生仔等种养的关键时候,镇里村里都派专门的技术员上门提供技术精心指导。时间一长,这个人家渐渐地学会了种地学会了养猪养鸡,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家禽牲畜也养好了,家庭经济收入也增多了,渐渐地脱了贫致了富。

除了缺少智慧脱贫难,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一种脱贫难的人,那就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人想帮一个穷人致富,送给穷人一条牛,并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播上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了。穷人开始满怀希望,可没有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更难。穷人就想卖牛,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真的卖了牛杀了只羊,然后等母羊生下小羊。可是,母羊迟迟没有生小羊,日子又艰难了。穷人忍不住又杀了只羊。他想,这样下去不好,不如把剩下的羊卖了,买些母鸡生蛋卖,赚钱会快些。可不久,穷人又杀鸡,杀到最后一只鸡时,他想反正致富无望了,不如卖掉鸡买壶酒喝喝,管他三七二十一呢。最后,扶贫者也失望地离开了,穷人仍旧过着他的穷日子。

这样的人当然也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守着贫穷,也希望有朝一日过上富裕的生活,有时也在寻找着致富的机会,然而当机会真的来临的时候,一开始他们也许去会做一下,可一遇到挫折哪怕是很小的挫折就垂头丧气灰心失望,他们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他们也没有长远的眼光,看重的只是眼前的享受和一时的小利。这样,挫折之后,他们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最终会放弃送到面前的各种机会。

生活中的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扶贫离不开扶智和扶志。就是在扶贫的时候,既要让贫穷者得到物质和技术的帮扶,也要扶起贫穷者的志向和决心。要让贫穷者知道,不学无术难脱贫,懒惰依赖更不行。每个贫穷者都要努力学习知识技术,都要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不断加强坚持到底的恒心和决心。真的相信,一个人无论多么贫穷,只要有脱贫的信心、恒心和决心,并用勤劳的双手去拼搏,再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下,一定能从贫穷之中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