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别丢了责任,忘了初衷,伤了民心

[ 作者:蓉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27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通报了一批扶贫领域违规的案例,所涉及的8个县(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搞形象工程,帮扶工作不扎实、搞形式主义,违反管理规定、套取和闲置扶贫资金,搞虚假脱贫等问题。

几棵歪脖树,不能代表整片森林。应该说,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及扶贫干部,都能够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扶真贫,真扶贫。“国务院扶贫办前不久宣布,2017年申请脱贫摘帽的中西部20个省区市125个贫困县中,40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8个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9月20日,《人民日报》)68个脱贫摘帽县中呈现出的一个个真实、鲜活的脱贫致富故事,都是扶贫干部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的生动注解。为了坚守那份初心,很多扶贫干部夙兴夜寐、孜孜以求,用自己的努力带领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为扶贫大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党和政府赢得了民心。

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是让百姓奔向小康社会的基础。如今,脱贫攻坚的战斗已经打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一些扶贫干部急功近利,偏离了扶贫的方向,丢掉了扶贫的责任,失掉了脱贫的初心。比如,湖北省来凤县套取危房改造资金用于特色民居建设;黑龙江省汤原县有的驻村工作队员拍照片留痕迹,以应付上级检查,搞形式主义。这些表面看似在扶贫,对于解决老百姓实但实在在的困难,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而对于虚假漂浮的扶贫工作作风,倒是推波助澜了一把。这是无视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的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了拍照留痕上,将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的要领全然抛在了脑后。

扶贫工作中如果丢了责任、失了初心,结果只能是伤了民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的老百姓看着2.57亿的扶贫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欲哭无泪;青海省贵德县农户被要求自筹资金新建或翻新院墙,贫困户未蒙扶贫利,却不堪重负。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与贫困百姓的衣食住行、幸福指数紧密相关,任何扶贫干部工作作风上的“丢责”“失心”,都会延缓贫困群众脱贫进程,影响脱贫质量,都会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而那些仍陷于困顿之中的老百姓,在特色民居的屋檐下、“被扶贫”的照片中强颜欢笑之后,剩下的,恐怕只有被浇灭的希望、被质疑的党和政府公信力。

国务院扶贫办约谈的8个县(市)所呈现出的问题,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扶贫干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也照见了扶贫成效与群众获得感之间的差距。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过细工作,注不得半点水分。每一个扶贫干部都应当对照检查,引以为戒,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时代,无愧于未来。舞台足够大,能否把扶贫措施定位精准,考验的是扶贫干部的智慧,而能否让脱贫见真效,归根结底是责任二字。帮助老百姓百姓脱贫致富,不能忽略心声,更不能失了初心。对于扶贫干部,这是安身之本,更是立命之基,须臾不可忘记。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锦江区总工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