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气象大喇叭每天早上8点半和下午6点准时播报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村民们都能听到,既让违纪的人红红脸,也提醒心存侥幸的人收收手。”近日,广西德保县隆桑镇下布村黄大爷感叹。(9月4日 人民日报)
说起村里的大喇叭,50岁以上的同志可能都还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许多农村,除村里有“高音喇叭”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广播。每当清晨和黄昏,这些喇叭都按时响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传达到老百姓的耳中,最基层的工作安排也通过这些广播通知到每一户每一人。那种常态化的宣传效果,绝不亚于如今的电视节目,因为那样的广播内容可以让人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接受。广西德保县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准时播报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其宣传效果值得点赞。
人的心理是微妙的,有时候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接受的东西反而不牢固。笔者早年曾参加几回函授学习,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实在太难,于是想了个办法,借来一台“录音机”,将那些知识要点朗读录入,然后在家里像放音乐一般播放起来,也不去特意关注什么,做自己的家务就是了。就这样,在“无意”的影响下,没过几天,我把那些知识都记住了,做到了家务与学习两不误。而对于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如果局限于某些媒体,那宣传作用的发挥肯定是有限的。
每天早上8点半和下午6点,是人们“出工”和“收工”的时候,不需要特别的关注,按时响起的“大喇叭”就会将信息传送给大家。在这些自然的“听众”中,有着各色人等,收获也就不尽相同。那些违纪违法的“当事人”听到这样的广播,怎一个“无地自容”了得?那些心存侥幸的人听到这样的广播,自然会产生一些反方向的联想——那些人的今天是不是自己的明天呢?从而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而一般的老百姓听到这样的广播,更能坚信我们的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大大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党员干部们自身的素质因素外,宣传教育和震慑力度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在无意中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说,教育、警示的作用是一样的,在某一方面“耳濡目染”多了,就会改变自我,甚至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宣传方式的多样化,诸如电视通报、网上通报、宣传挂图通报、村级“大喇叭”通报等,让广大民众接受常态化的警示教育,心灵的熏陶就会“润物无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无论哪一种宣传方式,其目的都是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作反面教材,让当事人“出出汗”,让有违纪违法动机者“收收手”,让老百姓“宽宽心”。通过这样的多管齐下,建设起坚强有力的舆论阵地,让反腐倡廉的浩然正气充盈于天地,深入于人心,从而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里的“大喇叭”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了乡村廉政文化的发展,警示着身边的人“防患于未然”,功劳真的不小。让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来,奏响反腐倡廉的强音,播出气正风清的新貌。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