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构筑腐败防止模式 护航脱贫攻坚成果

[ 作者:裘掌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1 录入:实习编辑 ]

“如今我们村的扶贫资金发放都能按时到位,脱贫的步伐加快了!”日前,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同合村一位七旬老人告诉记者。巴马县坚持挺纪在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1-28 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民生,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巨大的扶贫项目资金投入,苍蝇们蠢蠢欲动,都盯上了这个“油头”,民生资金成为“苍蝇”们眼中的“唐僧肉”,贪污、截留、套取、索贿、受贿、挪用、骗取……,手段各异,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莫让“蝇腐”影响脱贫攻坚大局!

“蝇害”决不可小视。“小苍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制造”扶贫腐败,侵蚀群众应得的政策优惠和实际利益,铸成政策惠民路上的“拦路虎”。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猛过老虎。“苍蝇”们虽然看似位低权微,但他们的贪腐手段绝不亚于“老虎”,在“苍蝇”的眼中,什么样的“肉”都敢“盯”,如退耕还林补助、危房改造补助、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补助,还是低保金、养老金、优抚金、新农村合作医疗费等各类民生资金。

“苍蝇”们就飞在群众身边,“老虎离得太远,苍蝇每天扑脸”,“蝇贪”伤的是老百姓的心,可见“苍蝇”有多坏,群众有切肤之恨。正是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

整治“蝇贪”关键还在于加强权力监管。加强监督,畅通民情投诉通道,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杜绝权力腐败的良策。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问责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公开透明,按程序操作,严防暗箱操作。加强教育建设,培养广大干部亲民,爱民的意识,树立切实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气。还要加大惩处力度,发挥震慑作用,抓早抓小,严格利用党纪国法这把戒尺,严以惩处,毫不留情。唯有如此,方能让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社干部谨慎作为,真正把资金用到扶贫事业上。

(作者单位:平武县食药工质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