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创新扶贫产品销售方式提升增收成效

[ 作者:涛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6 录入:吴玲香 ]

为有效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该《意见》。《意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首创全省公益性集体商标,精准认定扶贫产品,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对口帮扶单位定向采购帮扶优势,创新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模式,完善扶贫产品直通渠道,畅通扶贫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共同推进扶贫产品进市场、进餐企、进展会、进商超、进铁路、进高速、进机场、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等。(7月04日 人民网)

四川省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机制,在对接市场中提升农产品的销售力度,在赢得社会群众的支持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值得点赞。

农产品销售难成为制约群众增收的瓶颈。在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中,各级加大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力度,由于受到市场、信息等的制约,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尚未配套,致使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的现象。也有的贫困地区远离大中城市,优质生态的特色农产品成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受到运输成本的制约,难以在对接大中城市销售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增产不增收制约了群众的生产激情。

创新销售机制,搭建农产品销售快车。四川积极适应脱贫攻坚的新形式,首创全省公益性集体商标,精准认定扶贫产品,加大源头管理,质量追踪,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并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对口帮扶单位定向采购帮扶优势,创新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模式,完善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扶贫农产品进入大中等城市的批发市场,从而推进其进超市、餐企、学校、机关等,在培育扶贫产业品牌中,让贫困山区的生态、优质农产品搭上销售的快车,将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

以公益商标为驱动,提升扶贫产业的发展效益。四川首创公益商标,完善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因而要从传统农产品中发掘优势农产品,以生态为品牌,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在把住农产品质量关的前提下,在强基地中连片规模生产,在公益商标的带动下培育名优品牌。虽然完善的销售渠道、公益商标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各地在生产发展中也要加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发展电商店,在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中做大品牌,也要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户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系列产品搭上扶贫公益的品牌商标和完善的销售渠道的快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自己的优势产品,在增收致富中激励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