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管好专项扶贫资金“钱途”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7 录入:吴玲香 ]

财政部4日发布消息称,财政部近日安排拨付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2.64亿元,加上2017年10月提前下达的738.31亿元,截至4月底,2018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060.95亿元已全部拨付完成,比2017年同口径增加200亿元。(新华网 5月5日)

扶贫资金该到哪儿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日渐深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救济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无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加大投入,对困难群众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为加速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如:弄虚作假、挤占挪用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暗箱操作、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挥霍浪费,还有的在扶贫资金分配、项目实施中吃回扣、拿“红包”,甚至索要“跑腿费”等。

如何用好管好专项扶贫资金“钱途”,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记得在2017年第二季度,国家审计署公布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在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等,导致6000多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000多万元结存两年以上。诚然,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地处偏远,监管难度大、成本高;地方执行制度不严,重资金争取,轻监督管理;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归根结底一点,一些地方和主管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不到位所致。

扶贫工程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扶贫资金里满含老百姓对未来的期待,“把这个钱用好”更是对人民负责。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正因此,管好专项扶贫资金“钱途”,不仅要帮助基层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更要帮助党员干部摆脱“思想贫困”“作风贫困”。“什么钱就要用在什么地方”,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让扶贫资金发挥好“兜底钱”作用。

管好专项扶贫资金“钱途”,关键要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研究建立县以上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还要引导扶贫对象成为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加强惩处力度,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扶贫资金如何使用代表了不同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用好,意味着眼中有疾苦、心中有百姓;乱用,意味着作风不正、行为不端,更甚者将之视为“自留地”“唐僧肉”。找到“病根子”,开对“药方子”;避免“花架子”,就能找到“金点子”。相信各级监督部门只要能“上下联动”,以零容忍的态度把监督贯彻始终,认真处置好每一条线索、每一个案件,定能有效形成震慑,为扶贫资金护好航线。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