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人才回流”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0 录入:吴玲香 ]

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1万农业人口中2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通江县着力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发展,带活县域经济,以此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成效喜人。(4月8日 人民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伟大战略,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的深层推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作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有一个向着幸福奋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用好人才资源,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而通江县的“人才回流”,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大胆探索,是就近、综合使用人才资源的有效方法。

如何选拔、使用人才?早在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之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儒家学者们就托名孔子答问,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其中的“选贤举能”实际就是“唯才是举”的意思。因为所举之“才”,不是用来供奉摆设的,而是用来“持家立业”的,在专业方面没有“两把刷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都不能胜任,更不要说取得多大的成就。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能”是基本因素,而从本土“走出去”的“能人”,更具振兴地方之“才”。

近年来,“招商引资”是发展项目的热词。如何“招”,怎样“引”?在一些具体的用人单位似乎形成了定势,宁可“一掷千金”从外地聘请人才,却不去关注“本土能人”。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认为外地人才素质高,有能力,利于工作开展。但从骨子里说,有的领导就是不愿使用“本土能人”,因为当地人群众基础好,对单位、部门“知根知底”,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一言堂”作风可能吃不开。再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弄不好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在这种与其自找麻烦,不如避而远之的理念下,“本土人才”往往就被忽略了。

其实,这样的思路完全错了,错就错在总是从领导干部的单方面出发,只考虑到“好管理”,没有从大局出发,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工作的效率、事业的兴衰。对于“本土能人”来说,只要是真正的“能人”,工作起来有诸多的优势。特别是“群众基础好”的人,很多基层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以前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城归族”回到农村投资兴业就显得举足重轻了。那么,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们,就当在如何“筑巢引凤”上下足功夫,打造地方发展的“磁石”,吸引“本土人才”有效回流。

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邻里关系的重要,而对于人才使用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的使用上,眼光不能只盯着遥远的天际,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上去发现人才。因此,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梓,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战术,能从根本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值得全面推广。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