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资金到底“富”了谁?

[ 作者:李婷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8 录入:吴玲香 ]

2004年至2016年期间,钟玉翠利用职务便利,通过虚报年龄等方式帮助骗取五保补助金、孤儿补助金和种粮补贴共计7.39万元。2017年11月,廉江市石角镇党委给予钟玉翠开除党籍处分,并追缴违纪所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3月27日)

中国的贫困线主要以是否达到温饱为标准来确定。贫困地区是国家需要下大力气攻克的堡垒,存在底子薄弱、条件恶劣、工程艰巨等特点。以前贫困户的认定是通过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直接上报,上级政府部门很难鉴别,必然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使不少真正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被“顶替”,甚至是“消除”。

近年来,用“民主评议+公示”的办法来识别贫困户和低保户,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但从广东省通报的4起扶贫领域违纪典型问题来看,依然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将扶贫资金揽入自己的腰包,富了自己及亲朋好友,却贫了百姓。可见,扶贫资金到了贫困群众手里要么被“刮了一层皮”,要么只出现于“贫困花名册”上,但扶贫资金一分也拿不到手。

扶贫资金富了“村干部”。村级干部是直接接触贫困群众,了解贫困群众生活状况,掌握贫困群众基本动态,控制贫困户“入关”的直接触手。不难看出,从上至下、从古至今,都存在扶贫资金越变越少,扶贫群众越扶越贫,扶贫官员裤腰带越扶越鼓的现象,买了豪宅,开了豪车,富了亲朋好友,对贫困群众的死活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谓山高皇帝远,最基层发生“吃、拿、卡、要”的现象层出不穷,收刮民资的现象必然发生。

扶贫资金富了“监督员。扶贫资金这个“香饽饽”,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应对村级干部的腐败现象,上级派了监督员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实施动态管理。但是一些腐败官员又想尽各种办法,拉拢下派监督员,同流合污,通过分红、送礼、找关系,一起捞油水的方式再次向扶贫资金伸手。少数监督干部因意志不坚定而被“同化”,或者对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使得数字上和形式上的“假扶贫”层出不穷,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扶贫制度的精密性、扶贫方式的有效性、扶贫监督的全面性,是着力拔除穷根,警惕扶贫资金转弯,全面实施扶贫计划的根本前提。俯下身倾听基层群众的声音,从资格审查、台账管理、扶贫方式、进展动态等多方面入手,将其暴露于阳光之下,防止扶贫资金转了弯,富了“有心之人”。

(作者单位:绵阳市盐亭县政府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