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 作者:深白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8 录入:吴玲香 ]

现年45岁的杨育英早前并不从事农业。她19岁开始到北京打工,先是做推销员,后来专门从事设施农业设备的生产。看到设施农业前景广阔,她2008年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陕西渭南老家,搞起了葡萄种植。……问起成功的秘诀,她坦言得益于她的“朋友圈”。……同为葡萄种植大户,在陕西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李海平的“朋友圈”里,大学教授和专家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毗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农业科教单位,只要有疑问,李海平要么跑到教授办公室,要么拉着教授到田里来。“咱有这天然优势,而且专家也都热心,一见面就跟朋友一样。”李海平说。(3月26日 新华网)

在过去,农民的身份一直被看扁,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却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生产,还因为他们的观念意识很难以时代对接。如今,因为网络的发达便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朋友圈,陕西的农民正式利用了网络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种植葡萄的交流,由从前的施肥不当到现在的建大棚、配设施生产,大大提高了葡萄的生产质量和口感。

把日益发达的网络与种植业相结合,是农民的明智之举。有人说:“最接地气最实在的还是农民的朋友圈。”农机问答手机软件的推出,在农民间掀起了一股热潮,这类似于农民版的知乎,除了有网友会解答农民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问题,里面还有农友圈,从里面我们可以窥看真实的中国。

农业是国之脊梁,中国农民长期勤恳耕耘,当下更是承担了经济转型的根基众任,农民朋友圈帮助大家致富,这也属于“共同富裕”的范畴。很多专家学者都不愿其烦地在网上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还把自己的知识科普给农民,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他们要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专家们引入的生物肥料,大大增强了农民的自信心。生物肥料以环保著称,生产成本底,有效利用了大气中的氮元素,但改善葡萄的品质,提高葡萄的产量,当地农户改变延续数年的种植方式随之改变,农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陕西当地农户的成功,除了与网络和专家有关,最重要的还是看个人本身。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身价仅仅定位在农民,而是不断地开拓进取,具有不平凡的超前意识。他们正确审视了当今的网络的潮流趋势,懂得如何在网上找生产资源和客商,提前判断市场行情。因为毗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批农业科教单位,他们虚心向教授们请教,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思维活跃的他们为自己开阔了一片种植天地,恰恰是践行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十九大的精神。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陕西当地农民的创新创业方式让乡村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过去的产业模式沉重劳累,农业既要面对自然灾害,又要应对市场波动,这是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烦恼,村民们没有多余的心思搞其他发展。不过,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融合发展是他们的前景,农村也会成为让城里人羡慕之地,创新的产业模式必定会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文化共荣,用新的科技手段造福农民,做到生物工程技术和机械自动化真正反哺应用于农业,使农民直接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收益。国家战略正在转型,国策正精准扶农户,新时代的发展对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机会,我们人类无法操控风调雨顺,但农民的丰收因素已经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国之跟,农为本,未来农业在新科技力量的帮助下一定会走向顶峰!

(作者单位:平武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