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振兴之路在于振“新”

[ 作者:熊梅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3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在四川战旗村强调:城市与乡村要同步发展(2018年2月12日 新华网)

乡愁,是每个中国人丢不掉的“情劫”;乡村,是中国走向新时代离不开的“神助攻”。新时代中国聚焦乡村发展无可厚非,甚至于当前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也是浑然于一体,不可分割的。 因此,探索一条乡村振兴路,是我们正在做的,更是必须持久做的。

春节期间,笔者回到农村过年,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日益美化的环境、村民自行组织娱乐活动,愉悦的节日氛围像蜜糖一样围绕整个村子。今日,网上一则“最孤单学校”引起关注,从几年前开始,吉林省公主岭市三门李村小学只剩下两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于中国的乡村,这也是大多数乡村最真实的写照。这让我们既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曙光,又明了前路的艰难。

仓癝实而知礼节,这与西方马斯洛需求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保证扎实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之道才有支撑。现在的中国城镇化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大部分优秀的青壮年都进驻城市,这就带来了谁来种田、谁来振兴乡村的难题。想要乡村留住人,就得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是制度革新,农民的根深深扎于土地。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类政策的出台,无疑是给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的农民足够的底气,在乡村的热土上不断挖掘、播种, 让乡村的土地依旧是果实累累。二是创新创造机遇。所谓唯有常新,才能常青,乡村离不开土地,但新时代的乡村如一成不变,仅依靠种地是不能有新发展的,更不可能兴起推动新时代进步的波浪。创新,可以是产业创新,中国乡村大部分位于山地区域,地势大都陡峭不平,所以想要实现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势必存在客观阻碍,所以大可另辟蹊径发展“小而精致”“我有你没有”的特色产业,如探险旅游、山地养殖、田园农庄等。创新,也可以是机制创新,建立新型专业合作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的村民自我管理体制等。

探索新型乡村文化,让乡村人拥有饱满的精气神,更是重中之重。当前的农村教育现状是令人堪忧的,没有足够的师资,办学条件的艰辛,教学形式的单一等问题,使“最孤单学校“等现象屡见不鲜。破解这些难题,政府显然承担着主要角色,然社会各界的出力是不可少的,民间组织、企业等的共同助力才能为农村教育撑起一片天地;新时代的农民在精神文化领域迸发出展现自我的”表达欲“,也期待获得感。最基础的农家书屋、乡村电影、乡村坝坝舞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所以探索一条更丰富、更具有建设性和持久性的乡村文化发展道路也是当务之急。

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必须从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事物,乡村振兴已经不仅是为缩短城乡差距,而是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未来的乡村势必成为新时代中国前进强有力的弄潮儿。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