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 作者:袁文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2 录入:吴玲香 ]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同样强调要“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并在明确具体脱贫目标后要求各地“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们都知道,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既然是专项资金,就必须专款专用,确保用在扶贫上。但不知从可时起,一些部门或官员把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看成是“唐僧肉”,不顾贫困群众的首期,硬生生的“咬上一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媒体对此类事件屡屡曝光。如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某扶贫互助社原理事长王林和原出纳符永兰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扶贫资金15万元;广东省扶贫办原副主任李肇祥凭手中权力侵吞扶贫款近30万元;乐山市扶贫办原副主任马国刚利用职务之便就侵吞、挪用扶贫资金582万多元……

脱贫攻坚的是政策需要百分之百的落实,扶贫资金更需百分之百用在扶贫之上,都不能有一分的打折。而如果脱贫攻坚工作在扶贫资金使用这个“最后一米”上出现问题,使扶贫资金不能用在扶贫上,那么扶贫资金的初衷就实现不了,群众的“贫”问题也就依然存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不仅是对那些有挪用、侵占扶贫资金想法的人敲响的一记警钟,更是对各级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何用好扶贫资金、做到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强化为民意识,认真履职尽责。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掌管扶贫资金使用“最后一米”权力的基层干部,一定要要强化“为民办事是天职”的服务意识,把贫困群众的困难作为自己的困难,着眼于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把用好每一分扶贫资金作为自己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实践,确保扶贫资金“一对一”地用在关键的“刀刃”上,使掌管扶贫资金使用“最后一米”权力的基层干部不想“伸手”。

二是要建立公开机制,实行阳光操作。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确保扶贫资金用在“扶真贫、真扶贫”之上,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把扶贫资金的发放使用、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核、扶贫项目的规模确定、扶贫过程的操作实施、扶贫效果的检查验收等,都纳入各级部门的信息公开范围,让群众了解实情,将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社会、群众、媒体的监督之下,从而使那些想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的人不能“伸手”。

三是要坚持从严治党,重惩贪腐行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对那些把手伸向扶贫资金的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严惩相关的责任人,决不留情面,更不搞例外,从而遏制腐败蔓延,清除党内毒瘤,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掌管扶贫资金使用“最后一米”的人员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面对扶贫资金而不敢“伸手”。

(作者单位: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