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落后,固然与其地理位置,资源缺乏等客观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教育落后密切相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在政策上、经济上、技术上、人才上等方面给予乡村有力的支持以外,更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才能真正长远地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是地方上的农民群众,只有当他们的知识技能,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提高了,乡村振兴发展才有可持续性,才更有希望。倘若一味发展产业,一味外来“输血”,当某一天,产业衰落,“血液”断流,乡村也势必会因之而“一损俱损”。
发展乡村教育要抓好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如今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县城等行政经济中心,对于偏远的乡村,教育资源相当稀缺。没有好的基础交通,没有好的教学校舍,没有好的学生宿舍,更没有好的教学设备。以至于出现了乡村学校留不住任教老师,更留不住地方上学生。如果一个乡村失去了学校,就等同于失去了一个地方的文脉,乡村就会因此衰落。
发展乡村教育要抓好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一些乡村小学教师不愿意留在乡村学校教书育人,除了与教育资源缺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待遇与城市、城镇教师的待遇相差较大,工资无法养家糊口,又怎能安心教书育人。因此,提高乡村老师的待遇是让他们安心教书育人的关健。
发展乡村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基层组织阵地。在基层组织阵地中有农民夜校、道德讲堂、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教育设备或场地。它们适合教育留守在乡村务农群众这一群体。然在现实之中,这些教育设备或教学场地,没有真正的充分利用起来。倘若充分利用起来,必然会提高乡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道德修养。
发展乡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体作用。基层干部群体天天与群众接触,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生产技能、道德素质。他们是党的政策方针的执行者和宣传者,也是教育者。通过他们的宣传和教育,可以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懂得生产技能,科技知识,从而在产业发展上更加有力、有为。
发展乡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地方乡贤的榜样作用。地方乡贤在乡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尊重传统道德,传承优秀民俗,重视乡风文明,在他们的身上聚集一个地方的人文精华。他们对同辈人起到示范的作用,对年轻人起到引领教育的作用。
发展乡村教育是需要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发力才能发展好。其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形成共融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增加坚实久远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长宁县井江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