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资金成“小金库”抽谁耳光?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5 录入:吴玲香 ]

近日,河北省纪委通报了7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其中,一个县15个乡镇均截留扶贫涉农资金设“小金库”,全市冒领、骗套、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从市委书记到县委书记,10名干部因这事被问责。(中国青年网 1月12日)

如果以狩猎古风“上山打猎,见者有份”而论。用于扶贫涉农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克扣、强制收费、违规分配等,成为一个县15个乡镇截留设为“小金库”,好似暂且说得过去。

因为,作为贫困县财政收入少,县里有大量的非财政供养人员和非财政开支事项,总得有日常的运转经费。“天上掉馅饼”的划拨扶贫资金正好可以添补这一“空缺”。

问题是,一个生态脆弱,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没有其他产业,百姓生活艰难贫困县,却把“救命”扶贫资金多点开花,赤裸裸地中饱私囊。扶贫资金到底该为何用?如此监督监管层层失守,抽了谁一记响亮的耳光?

“小金库”,即《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具体规定》(财监字〔1995〕29号)中指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其主要目的是化大公为小公,或是化公为私等等。那么,如此明目张胆总该有人授意或默许,审计何在?

据一些知情的干部群众说,该县扶贫和涉农资金层层截留、雁过拔毛,能落到困难群众手里的少得可怜。扶贫干部蜻蜓点水式调研,表面上做做样子,对群众的困难诉求漠不关心。而且2015年和2016年,就对该县开展了巡视和巡视整改回头看,不但没有落实有关反馈意见,更没有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是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截留扶贫涉农资金设“小金库”更可怕的是默许、纵容。

 扶贫是全面小康的一个重点。这项工作的深远影响不言自明,扶贫资金是不是能用到真正的贫困人口身上,扶贫政策可不可以落到真贫的根子上,对庞大的脱贫群体就会平添许多变数。无疑,能不能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含真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的真抓落实和管理水平。不明白这一点,扶贫涉农资金入“小金库”荒诞仍有可能重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看似简单,既道出了扶贫工作的认识论,也点明了方法论,更确定了终极目标。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脱贫攻坚战已然打响,如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科学,监管不到位,跑冒滴漏堵不住,扶贫款“打水漂”的问题就难以避免。那么,“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腐败倒下来”的现象就有可能出现。

 加强扶贫资金科学化、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势在必行,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从严查处。

当然,要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还得依靠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为落实不力、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兜底。特别是对财政转移资金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机制等等,都要阳光透明,少一些“分杯羹 ”机会。  

“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贫工程也是一项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资金的使用问题解决不了,贫困百姓得到的实惠就会有所减少,脱贫减贫的进程就可能受到影响,扶贫的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再看一个县15个乡镇均截留扶贫涉农资金,无论打了谁的脸,都足以值得警醒。要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监督监管之网,制度和法律精准“护航”不能或缺。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