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完善攻守之道 守护扶贫资金

[ 作者:郑国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9 录入:吴玲香 ]

12月26日,省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法院打击脱贫攻坚领域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同时公布4起脱贫攻坚领域职务犯罪典型案例。4起典型案件均与扶贫资金有关,因为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相关人员均被判刑。(四川日报 2017年12月26日)

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关乎着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全党、全国已经参与其中,誓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之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扶贫资金就是脱贫攻坚战的必备粮草;是实施扶贫项目、改善民生、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的物质保障;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不容触碰的高压线。然而,总有少数国家公务人员、基层干部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不顾法律,肆意侵吞,严重阻碍了脱贫进程,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公信力。

媒体曝光一些违纪干部的忏悔录,他们也曾慷慨激昂地在大会上讲要从严治党,要严于律己,然而独处时,他们却将党规党纪束之高阁,踏过了作为党员干部的底线,最终走向了腐败的深渊。为何扶贫领域腐败屡禁不绝?为何少数党员干部屡教不正?关键还在“震慑”与“自觉”。笔者认为,欲杜绝扶贫领域腐败,守护好扶贫资金,需首先完善攻守之道。

攻,即是勇于亮剑,重拳出击。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此次四川省法院新闻发布会的通报,就是亮剑那些胆敢动扶贫资金“奶酪”的人,更是表明党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零容忍”态度,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动扶贫资金“一分一厘”。只有强有力的问责才能倒逼责任落实,只有利剑高悬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只有敢于“亮剑”才能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真正守好扶贫资金这块“奶酪”。

守,即是慎独慎微,守住底线。《后汉书》中《杨震暮夜却金》,“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道出中华文化世代推陈的一个哲理:“慎独慎微,谨守底线”。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胸怀“人民梦想”,致力“人民生活”,坚守“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原则,谨守法律红线、道德底线,不妄动国家资金,尤其是扶贫资金,更要发扬“主人翁”意志,自觉为党、为国家、为贫困群众守好扶贫资金这块“奶酪”。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凤鸣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