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21日至23日到福建省调研。他强调,坚决查处发生在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实效取信于民。(人民日报 12月25日)
“微腐败”是一种公权乱用的行为。其典型特点为:小、多、社会公众对其态度暧昧。“微腐败”虽小,其害不啻于虎,破坏党的根基。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福建省调研时强调:坚决查处发生在民生资金、“三资”管理、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实效取信于民。诚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反腐败要防微杜渐,从基层抓起,从惩治“微腐败”抓起。必须坚持全覆盖、零容忍、常抓不懈,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手段,方能正本清源。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的重大成效充分肯定。无疑,基层组织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细胞组织”,位于整个治理体系的神经末端,构成国家治理的根基。基层治,则国治;基层安,则百姓安。“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加强对基层“微腐败”的监督治理,使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就能顺党心、合民意,赢得全体民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风正、歪风邪气就会不断消散、清风正气才能不断上升、好传统好作风就能不断回归,老百姓的获得感才会满满。当然,问题是行动的指南。一些地方“微腐败”之所以禁而不止,与对基层干部开展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法治意识、纪律意识、腐败成本等一系列教育有关,更与需要完善倡廉制度建设,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不给贪腐者以可乘之机有关。正如赵乐际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更大功夫,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移风易俗、成风化俗。
惩处不“上纲上线”,效果就会敷衍了事。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就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切实加强自我监督,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不可或缺,群众监督力量不可少。得有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得有纪委“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检查制度;得有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的新方法、新措施;得有约束权力的管理机制。总之,打通责任落实纽带,紧盯“微腐败”,是对“零容忍”生动注解。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紧盯“微腐败”,实现“基层治”,是打通微腐败“最后一公里”抓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再微小的细节,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作风;再轻微的腐败,也折射出监督的缺失。抓常抓久,方能久久为功。相信,只要重在日常、不弃微末,摈弃法不责“微”的心态,定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