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实现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建立造血机制

[ 作者:王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2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合力攻坚,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如今,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全国还有6个省份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有5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个县和近3万个村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尤其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条件薄弱,贫困程度很深。完成这些地区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4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医疗支出负担重,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12月20日 中国经济网)

笔者认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扶持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关键环节。要定期核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要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分类进行扶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也积累了产能过剩等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已经饱和,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重复建设,而在广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则严重不足。余下的贫困人口居住地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条件都比较差,交通闭塞,教育、卫生、医疗服务都跟不上。让这些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建立长效“造血”机制。我们不断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已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

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极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桥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