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村的扶贫资金发放都能按时到位,脱贫的步伐加快了!”日前,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同合村一位七旬老人告诉记者。巴马县坚持挺纪在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人民网 11月28日)
正所谓“此消彼长”,意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回到一个问题的处理上,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因为有了一方面的不得力,就有可能助长另一个方面的歪风邪气上扬,或是不公的待遇。通过全力压实“责任网”、编织“监督网”、构建“高压网”、筑牢“教育网”、完善“制度网”,构筑扶贫领域腐败防治模式,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换来了七旬老人“如今我们村的扶贫资金发放都能按时到位,脱贫的步伐加快了!”这一番话。无疑,扶贫资金按时到位当监督不“掉队”。
一直以来,扶贫资金“闲置”或是被挪作他用,造成一种令人尴尬的浪费是不争事实。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把扶贫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并且可以统筹使用。然而,一些地方个别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显得过度谨慎,或是人为的设置“障碍”“堡垒”,成了阻隔扶贫资金送达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又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已然攻城拔寨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让脱贫的质量和成效大打折扣。那么,要防止扶贫资金既没有“趴在账上”睡大觉,又要防止“跑冒滴漏”干了别的不该干的事情,合理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真就离不开监督。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它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为此,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其中,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资金是否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要确保各类资金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不断完善监督方式、裁断不公等中梗阻问题。当有了始终保持对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就能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相信,因扶贫资金投入不到位,干部腐败倒下来的现象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有鉴于此,加强扶贫资金科学化、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势在必行;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从严查处是应有要义。同时要加大对违规人员的严惩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对扶贫款的使用与发放进行监督,充分做到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协调统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正当其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凝神聚力,更需要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也离不开监督部门强力保障,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惠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