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德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要想让农牧民生活富裕,首先要为他们找到致富途径。过去的乌兰哈达嘎查以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老百姓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03年通湖草原得到开发后,我们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在嘎查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摸索出了一套让牧民靠旅游业增收的有效方法。”(11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乌兰哈达嘎查地处沙漠腹地,却依托4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促进旅游发展,构建了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值得点赞。
支部“主心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大,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多数农村支部在发展产业中坚持多条腿走路,以一村一品一店和乡村旅游构建了群众持续致富的路子。但是仍然有个别农村党支部,面对上级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村级产业发展资金的闲置,不是在把零散产业发展成集中连片的优势产业,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而是躺在扶贫的政策支持上,迟迟不想摘下贫困村的帽子,却在自身发家致富上大显身上。因而如何在发挥党建引领中,发挥支部的主心骨作用,需要综合施策。
发展农村产业支部是关键。针对个别农村党支部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要结合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整顿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转变对村两委的考核方式,让其维稳队变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从而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真正发挥主心骨作用。因而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运用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和奖补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培植产业大户等方式,在巩固传统产业中,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培育适销对路的新产业。以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为支撑,培育名优品牌,做大做强电商店,在线上线下销售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围绕产业基地,利用城市旅游圈的辐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以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党支部主动作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等政策,为“三农”工作注入了生机。农村党支部要用好中央的政策支撑,依据本地自然条件,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做强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在群众增收致富中把农村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度假的“人间乐园”,开创城乡共融发展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