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市行政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属杏子河下游、安塞王瑶水库上游的川道村。下辖杨窑、麻黄渠、庙湾、脑畔台、马家沟、阳崖根、前阳山、后阳山8个自然村。约300多户人家,1200多人口。人均基本农田1.1亩,人均退耕还林面积8.8亩。
(侯市行政村全景)
侯市行政村曾用名侯家河湾。该名源自杏河镇史上一著名传说:“杨一山,牛一川,侯家住下一河湾。”该传说表明,杏河镇曾有杨、牛、侯三大姓氏,且杨家多半住在山岭上,牛家多半住在川道中,侯家多半住在河湾里。“侯家河湾”即由此得名。
1942年,志丹县在侯家河湾设立了乡政府,并定下了逢三八集市制度。久而久之,侯家河湾便改名为侯市了。
侯市设乡和建立集市贸易制度后,生意兴隆,热闹非凡,一度成为志丹县赫赫有名的两大集镇之一。
1970年,政府决定在位于候市村以南约30里地的安塞县境内,建设安塞王瑶水库。侯市公社(1958年候市乡更名候市公社)被确定为库区,需要移民。当时,仅候市村就向志丹、安塞、延安、富县移出300多人。侯市村由此(后称老侯市)被淹没,集市随之消失。
(被淹没的老侯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庆油田在志丹县杏河镇开始大规模的石油开采,此后,还在候市行政村建立了长庆油田采油一场侯市作业区。
1994年,杏河镇政府(候市公社后来被并入杏河镇)在老侯市以北重新建立了候市农贸市场。此后,伴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新市场的建成运营,使得这个一度萧条的古老村庄重现了昔日的辉煌,甚至一度出现了外来人口远远多于当地人口的繁华景象。
(新侯市农贸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对王瑶水库水源保护的日益重视,候市周围的石油开采受到限制,已经开采的油井被逐步关闭,长庆油田侯市作业区随之外迁。加之侯市移民工程的规划实施和极不确定的大面积移民的预期,使这个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村子昙花一现,再度陷入了萧条破败的境地。
(冷清破旧的市场一条街)
(人去楼空的作业区)
今年8月6日、8月23日和10月3日、4日,我先后4次到侯市行政村走访。
经了解,该行政村几经变迁,所住人口姓氏复杂,主要有侯、杨、张、李、刘、马、牛、王、姬、冯、曹、高、汪、田、武、闫、朱、陈、贾、周等,已远不是当年的“侯家住了一河湾”了。
经济方面,该村村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补贴和外出务工收入为生。目前,村民绝大部分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仅有9户15人尚未脱贫,靠低保和救济为生。
基础设施方面,由于该村地处王瑶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和“潜在”的移民搬迁区,所以,本世纪以来,政府几乎没有把这里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美丽农村建设计划,致使该村道路、吃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普遍极为落后和陈旧,甚至沿途过境路都没有油化、硬化。至于过境路连接各自然村的进村道路和村内住户之间的道路更是狭窄如羊肠小道,且凹凸不平,以致进村车辆大多只能停在过境路旁,几乎无法进入村内、院内。
(仅有的简陋的“三木”过河桥)
(泥泞的过境道路)
(凹凸不平的进村道路)
面对经济发展迟缓,村民收入提高不快的严重局面,侯市行政村党支部在产业培育方面,想了办法,下了力气。
据了解,在延安市女企业家协会、延安市妇联和志丹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该村引进了300多箱中蜂,动员20户村民,发展起了中蜂养殖业。今年,该村的蜂蜜已经“收割”完毕,总产量不足1000斤,平均每箱产量不足3斤。而每箱的成本已经高达近千元了。据说,为了应对蜜蜂过冬,养蜂的成本还将上升(给蜜蜂喂白糖)。
究其原因,一是蜜源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当地的花草少、花期短。为此,该村党支部甚至学习外地经验,开始搞起了流动养蜂。比如,8月份,该村就曾把蜂集中运到榆林去采蜜。二是蜂农的养蜂经验不足和技术缺乏。所谓"万事开头难",这在创业伊始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三是成活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在采不到蜂蜜的情况下,蜜蜂为了生存下去,相互“打劫”彼此仅存的蜂蜜而引发的、蜂群之间“你死我活”的“战斗”所致。
这让我不由想到了人类。在自然资源丰富而制度公平合理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与自然的斗争上来,从而人类彼此就会和平相处;而在自然资源枯竭、生产力落后,财富严重短缺情况下,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财富“偷抢骗”就会随之产生,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为人类内部的战争。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培育一个产业更是如此!洛川苹果产业从幼稚到成熟数十年的坚持与实践就是明证!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行政区划的变革和农村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等,始建于1938年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侯市小学已停办多年,变成了一座废弃的空校。
(被废弃的学校)
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农村城镇化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全面城镇化。这是规律。但是,联想到延安乃至全国农村类似的、建设一新的、被废弃的学校比比皆是的事实,特别是农村希望小学接连被废弃的事实,让人不能不感到可惜和心疼。
我在想,如果当初在规划建设时,能够用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类似的教育资源浪费是不是会减少一些?!
在阳山自然村,有一座千年古寺——石空寺(也有石窟寺之说)。
(新建的石空寺)
石空寺始建于中唐时期,是一座佛教戒律寺。重修于宋朝初期。重修时,据说仅食盐就吃了40多石。石空寺依山而建,占地50多亩,由石洞构成,分上下两层。下层布局已无法说清,上层有玉皇庙、万佛洞、十八罗汉、千佛洞、娘娘庙、土地庙、阎君殿、眼光庙、三海龙王、菩萨庙、黑龙庙、韦陀等。万佛洞高4米,深20米,洞口站有两个守门将军,威风凛凛,极为吓人,洞内刻有形态各异的上万佛像,十分壮观。寺内殿中央有七座人字形莲花宝座,正中的释迦牟尼石佛像高3米,重十几吨。文革期间,石空寺惨遭破坏。2000年,石空寺又遭安塞王瑶水库淹没,毁于一旦。现有的石空寺,是2006年由当地村民自发重建的,其规模、布局、结构、工艺等已完全与古寺无法比拟。
(被废弃的民居)
侯市行政村杏子河两岸直线距离约有3里半之宽。过去,这里的杏子河水深,河宽,河流两岸往来要借船而行。王瑶水库建成后,自杏子河上游而下的洪水被拦截,导致侯市行政村的河槽及两岸的土地被泥沙逐年沉积,地势越来越高,河槽越来越浅,甚至完全没有了曾经宽而深的悬崖似的石河槽。这同侯市行政村以上特别是郝家沟以上杏子河宽而深的河槽形成了鲜明对比。 目前,侯市行政村的杏子河水域虽然越来越浅而窄了,两岸却成了“一马平川”的水地、平地和肥地。按说,这应该是该村发展种植业的最优越不过的条件了,其实不然。因为,与杏子河上游比,这里的地势依然较低,加之几乎没有河槽,所以,上面一下大雨,或连阴雨,两岸的庄家就会被沿河而下的洪水轻而易举地淹没。更有甚者,沿河而下的洪水还会被地处附近的下游的王瑶水库拦截,造成回流,导致侯市行政村的千亩良田被大面积淹没,使农民一年的血汗和辛苦付诸东流。
(杂草丛生的土地)
这就不难理解,有那么多的川地常年无人耕种了!
在阳崖根对面,有个村庄叫张沟门。该村原属杏河镇侯市行政村,现划归志丹县双河镇管辖。该村亦有一古寺庙,名曰祖师山庙。此外,距该村不远处的悬崖上有一张姓人家开凿的大型崖窑群(石窨子群)。
(张沟门一角)
10月4日下午,我曾专门过河,来到该村走访。说明情况后,庙会王会长等热情地给我们当起了向导,陪同我们到庙宇参观。
庙院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所造。庙内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顺治年间,一块立于民国时期。
(祖师山庙)
据王会长介绍,在侯市行政村阳崖根附近,古代曾有过一著名驿站,叫园林驿。该驿站一度还做过保安县(今志丹县)县衙所在地呢。
(园林驿遗址)
我为自己对于故土的无知而深感不安!然而,走访侯市行政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侯市人民为保护延安水源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为延安人民解决吃水问题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走访侯市行政村,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对侯市人民为社会福祉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是不是应该给予及时的、合适的回报和补偿呢?!
最后,侯市行政村将来究竟会不会,以及如果会,究竟何时会移民?无疑,这个预期的不确定性,还将继续对侯市人民造成风险!并给他们的心理蒙上厚重的阴影!
(作者简介:徐长玉,男,1964年10月生,陕西志丹人,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延安市政协常委,民进延安市委主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