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资金“睡大觉”说啥也白搭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3 录入:吴玲香 ]

贫困群众眼巴巴盼着雪中送炭,扶贫资金却趴在账上“睡大觉”,你说急不急?日前,审计署发布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导致6226.11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人民日报 9月10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事实上,单从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导致6226.11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来看。并非是“巧妇”无米,而是被太多的“米”撑得够呛。一边是嗷嗷待哺的脱贫攻坚需要资金,一边是扶贫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虽如文中所述:扶贫的钱“不好花”;扶贫的钱“不敢花”;扶贫的钱“难消化”等。但笔者以为,扶贫资金“睡大觉”说啥也白搭。

应当看到,随着国家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力度加大,扶贫资金“睡大觉”的情况已经得到大有改观,记得2016年6月底,国家审计署在介绍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时透露,审计机关抽查全国40个县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至少有8.43亿元闲置超过1年,最长的超过15年;17个县的29个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形成损失浪费2706.11万元。可以想见,扶贫资金使用障碍由来已久。当然,无形之中也给所有的监督部门打上一个大大问号,扶贫资金缘何就成了“烫手山芋”?

扶贫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督制度。尤其是管理部门,应当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扶贫资金不能按时到位、配套资金达不到规定比例、投向不符合规定的,及时纠正。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加强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由此看来,扶贫资金“睡大觉”,原因来自多个方面,终归一点,需严格监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扶贫的关键看困难群众能否脱贫。如果扶贫资金因人为原因“睡大觉”,何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此,要治愈扶贫资金“睡大觉”,让每一分扶贫资金都发挥出切实效益。首先得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多些接地气的调研,多些精准发力;得严格监督,层层压实责任得当严格执行专户管理制。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得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尽可能的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资金监督;得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更得加大问责的力度,提高扶贫资金闲置违规成本,让扶贫资金真正雪中送炭。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不仅考验着公共部门的责任心,更考验相关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心。再看扶贫资金“睡大觉”,相信只要加大审计和查处责任落实,完善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问题及时查处。定能“唤醒”沉睡的扶贫资金,让其不在成“望梅止渴”。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