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林场,曾经黄沙漫天、飞鸟无栖,经过55年扎根于此的劳动者辛勤付出,挥洒汗水,将茫茫戈壁荒原变成美丽绿洲。“塞罕”在蒙古语中是美丽的意思,“坝”在当地人眼里谓之高岭,今天这块美丽高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构成北国风光中令人赞叹不已的风景画。几代塞罕坝人甘于平凡、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令人感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作为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从他们的精神品质中汲取宝贵经验,提升扎根基层的内生动力,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锻造成才。
基层干部要学习塞罕坝人坚定理想的执着信念。为了给首都北京阻断风沙,为了给京津冀地区含蓄水源,55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心中坚定地认为,茫茫荒原一定能有朝一日变林海,正是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推动着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怀着执着的信念不断奋斗前进。基层干部要有这种坚定理想的执着信念,要有“咬定青山”的恒心,自觉坚守党员干部的精神高地,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肩负起为百姓谋福利的责任,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基层干部要学习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早期的塞罕坝人在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风沙抗战,与一次次的挫败抗战,60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物质匮乏,他们住着窝棚、地窖,他们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种到了荒原上,他们把这项历史重担一代一代向下传承,造就了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即便是当今的塞罕坝林场工作者也一直保持着前人艰苦奋斗的坚毅品质,他们握住延续伟大工程的历史接力棒,把青春和智慧奉献在这片美丽的绿洲上。作为同样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我们每个基层党员干部也同样肩负着国家和人民交付的重担,解决好基层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问题,不怕苦,不言累,真正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基层也给年轻干部队伍提供了大舞台,让他们退掉骄奢放逸的不良作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传承一名共产党员干部的优良品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基层干部要学习塞罕坝人甘于平凡的无私奉献。在塞罕坝浩如林海的历史篇章中,那些甘于平凡默默付出的身影令人感动,防火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至今已在林场的望海楼上坚守11年,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日以继夜甘当塞罕坝里的“啄木鸟”医生,很多塞罕坝人1962年建厂之初就来到这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造林事业。他们的工作场景也是广大基层工作者的生动写照,忍受孤独、甘于平凡也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必备的精神食粮。我们扎根基层,就要懂得在平凡之中释放伟大力量,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真正沉下心、蹲下身、弯下腰来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为群众谋求最具体、最实在、最直接的利益,尽一切可能扎扎实实给群众排忧解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代塞罕坝人拿出青春底色中最耀眼的绿色,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播种生命的绿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留给我们这群同样扎根艰苦环境中的基层党员干部最为宝贵的“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一片“塞罕坝”。
(作者系湖北省应城市天鹅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组织干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