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工作须清廉群众咫尺手自缩

[ 作者:何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8 录入:实习编辑 ]

近年来,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扶贫领域,强化精准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行为零容忍、严惩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自2016年以来,仅一年多时间四川全省“点对点”督查2898次,涉及近两万个村级组织,发现和整改问题4587个。”从数据明显看出督查次数之频,贫困范围之广,发现问题之多。四川省涉及380万贫困人口,每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逾千亿元,而扶贫资金究竟落实在何处,由谁来监督,又有谁来为扶贫资金保驾护航呢?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同样扶贫领域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群众利益受侵害。四川省贫困县共88个呈“插花式”分布,而大多贫困县地处偏远山区,这就更加加大了扶贫监管的难度。四川省提出创新型“互联网+脱贫攻坚”的监督模式,密织监督网络,让纪委监察数字化、常态化、长效化,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用大数据来说话,来监管扶贫资金的流向,让干部的问题账单在数据追踪下无处藏身。

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而基层党员干部更是这一使命的重要担当执行人。帮助群众脱贫,帮助群众致富,这对每位基层干部而言责无旁贷,可是如果连群众利益都无底线侵害,连扶贫资金都敢纳入自己囊中,那“一心为民,事事为民”的准则又从何谈起呢?针对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不仅要以上率下,更要从基层干部抓起,发现问题严惩不贷,让群众看到感受到各级领导干部为决胜脱贫的决心。

群众要从跪着的位置上站起来,不能消极的被领导,而应该且必须主动,积极的向组织靠拢,必须强悍的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脱贫攻坚若只有政府这一动力,而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车轮,是无法前行的。所以群众起到关键作用,扶贫领域涉及资金多、地域广,仅仅靠监察机关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只有群众这一民生主题动起来,从身边事,身边人监督起来,才能从源头消除腐败,真正做到“阳光扶贫”,做到让想伸手扶贫资金的人不敢伸手,想钻扶贫空子的人不敢想,真正为打好脱贫攻坚这一硬仗,贡献出不可估量的力量。

  作者单位: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