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构筑脱贫攻坚的“绿色长城”

[ 作者:山缺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9 录入:吴玲香 ]

——从塞罕坝植树精神看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捧读报告文学《好一个大“林子”——河北塞罕坝55年发展历程速写》(摘自2017年8月4日《光明日报》),心生感动的涟漪。“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在茫茫荒原上,是一群心怀使命的务林人,用了整整三代人的心血培育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重镇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含蓄水源的“绿色长城”。在全国上下奋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不屈不挠、躬身实践的奉献精神就具有更加生动的时代意义。

这一群务林人没有纸上谈兵,而是把生动作品写在广袤大地上。“塞罕坝”,这个曾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随着时间流逝,至光绪年间,绿色大厦轰然坍塌,时光一寸一寸地长,风沙一口一口地吞,已然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新中国诞生后,一个划时代的新篇章也隐含在对木兰围场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经过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坚持不懈的奉献和奋斗,从悬在北京头顶上的“风沙窝”,变为草木葱茏的华北“绿宝石”,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塞罕坝务林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精神坚守。今天,对于唯此为大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认真学习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精神,其积极的借鉴意义莫不如此。

学习和弘扬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精神,还在于我们凝心聚力脱贫攻坚与努力建设“绿色长城”有异曲同工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与贫困作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脱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我们要把攻坚目标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着力强化“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执着信念,学习塞罕坝务林人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必须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坚定信心和决心。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需要凝心聚力、凝魂聚气、众志成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各地特色、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 “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尤其是要认识到,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不能扶出“等靠要”的毛病来、养出贫困惰性来,要通过帮扶和切切实实的自身努力,拔掉穷根,脱贫致富。毫无疑问,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脱贫攻坚的“绿色长城”一定会令国人自豪、世人惊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