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湖北的农村,刚出生父母就外出打拼,留下我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7岁之前一直在农村老家上的学,之后随爸妈到大城市去读书,一直到我26岁读完研究生,都是在爸妈那个大城市生活的。但是在农村生活的那七年,是我一生中最想念、最轻松、最开心得时光,还记得小时候和同学一起滚铁环、一起打纸“撇撇”(我们那的方言)、一起在地上打弹珠,如今每次过年回到老家,就之剩下我爷爷这家还有村上面的一家,就不禁感叹,一方面是城镇化稳步的推进,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另一反面是确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劳力的农民仍然生活过的一贫如洗。
不过,在去年的省委组织的选调生考试中,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被分配到了某县的某基层办事处工作,办事处为积极落实习主席和中央的关于到2020年全部贫困县摘帽,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办事处所有的国家干部都会包保一个村,我被安排担任某村的第一书记,借这个平台和机会,以某村第一书记的视角来浅谈一下精准扶贫工作中现状和问题。
“缺”产业支撑,何来“可持续”脱贫
按照统一的脱贫衡量标准来说,需要做到的就是“一有两不愁三保障”,即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其中“一有”说明的就是一个可持续的问题,要么有稳定工作,要么有自己的产业,要么有稳定性的收入来源,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临时工”,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这一年到两年中安排突击性的工作或者是临时性的救助,然后再验收表上写上已脱贫的“闹剧”。
就我所在的村的这种情况不再少数,不是基层的故意上演这样的“闹剧”,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产业的支撑。例如我所在的村,是一个丘陵和小山地占全村几乎70%的这样的一个地方,全村共815户3374人,耕地面积不到3000亩,人均耕地更是不到1亩,如果单单的只是说靠种地来脱贫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国家每年也有对贫困户拨付脱贫产业资金,但是资金确实有限,基本上买点种子、化肥,或者买点小鸡仔基本上就用完了,更不用去谈用这个资金去买小牛、小猪这样的家畜,而且留在农村的大多是“38、66、99”部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有些连路都走不稳,更不谈上去照顾牛、猪这样大型的牲畜。记得上次去入户一个稍微上了年纪贫困户,我当时说:“这几年猪肉和牛肉价格还不错,我们想办法跟你买点小猪仔或者小牛仔。”结果这位农户说:“我自己都需要人照顾,哪来时间照顾小猪、小牛的。”
所以我这里所说的产业是指,由政府、企业、大型农村合作社或者农业大户牵头的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因为他们有成熟的生产经营、稳定的收入,能够让附近的贫困农户和农民得到上班机会或者项目的股份分红,这样的产业才是可持续的,脱贫的工作才是永久性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临时检查,而制造的“泡沫”假象。
再加上,单体的农户的产业应对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也缺乏技术的指导和先进的经验,很容易导致产业的失败,导致国家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被”文山会海,如何真“功夫”入户
基层相对于人体的结构来说,就是执行传达神经中枢指令的神经末梢,是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最终“践行者”,可以说扶贫效果好不好,扶贫成效优不优,和基层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在基层有一个特点就是会议多、表格多、文件多,每次省里面有个什么会议,然后市里面再有个什么会议,最后县城里面也有个什么会议,基层的党委书记都要参加,参加完了不是说就完事了,作为“一把手”要把上级的精神传达,只有通过“以会议安排会议”的方式,在大会上要布置工作,有时候一个星期3到4天都有会议。再就是各种扶贫表格,需要签字、填写、完善的,主要是这些表格填完这段时间的,就又得换另一种形式的,然后再重新填写一遍,好多干部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填写表格上面了。
然而,基层的工作模式和省、中央甚至是市里面的工作有些不同的,基层是直接面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执行者,农村工作繁琐而复杂,需要的是直接式、接地气式、面对面式的开展工作。例如洁美家园工作,如果你只是电话、短信或者下文件等书面形式的安排工作,那么农村农民可没有那没大的自觉性和执行力度,垃圾该扔哪还是哪。所以基层一般的对于这个工作就是,前期充分宣传,一个大的扩音喇叭,一辆小车,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各村转悠宣传,中期就要干部进村入户的发宣传单,跟农户见面,告诉什么事洁美家园,为什么不能扔,需要怎么做,后期就是要每个村安排一到两个保洁员,办事处给开工资,让他每天巡察做好保洁工作。说这个例子了就是要说明,扶贫工作也是一样,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进村入户的宣传政策、因户施策、结对帮扶、技术指导、信息交流,这样农民也欢迎,工作也好做,而不是要农民签各种表。我有好几次要下去到农户家里面去签字,结果别人农户就说,我们一个农民又不怎么会写字,也不怎么识字,每次签字我都不清楚,还不如实实在在的给点帮助。
基层的工作者要做最接“地气”实践者,你的每一次的决定,每一次的安排,每一次的签字,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每一个农户的自身的切身利益,上面政策再好,下面如果在执行上没有实践,那么就会辜负了中央对人民、对百姓的一篇好心。
“稀”人才服务,怎么高“效率”落实
之前看过一名很有名的学者说过,一个国家强大到底靠什么?他指出:第一,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良好的、公平的民主,由健全严谨的法制予以保障。第二,是充实而高尚同时接地气的内在文化。第三,就是人才。我是比较赞同的,对于基层的强大来说,同样也是需要人才的支持,梦再美好,目标再远大,如果只是光说不练,那永远都是假把式。
现在在基层的扶贫工作队伍中,年轻人的身影非常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愿回归农村,都去大城市去打拼去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工资待遇、未来潜力都比农村好太多太多倍了。留在农村基层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干部了,这点在村委会里面体现的特别明显,就拿我驻村的这个村委会来说,一共有5个工作人员,3个年龄在55岁以上,一个50左右,还有一个是村里面聘请的一个40左右的妇女,她做大部分的工作,每次开会安排工作,年纪大的一般都是来听一听,具体的做事情基本上就不做了,全部交给聘请的哪位去做。这样的工作何来“效率”而言,工作的氛围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没有创造力。
对于以上的现状有几点建议:一是放开农村用于体制机制,对于是本村、本地区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放宽准入标准,给予工作机会,提高薪酬待遇,让外面外面打工又有点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为家乡做贡献。二是从当地学校的初高中培养一批接班人,特别是那些家庭困难的年轻人,免除他们的相关学杂费和相关费用,签订毕业后3到5年留在基层的协议,这3到5年的工作就是偿还之前读书的所有的费用,这样一举两得,既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也能在基层可持续性的留住年轻人。
“寡”农民自律,何谈自我“救赎”
国外有句古语说:“上帝只救自救之人”。这句话放在这里是想说明,现在基层的一些现状,在扶贫过程中干部想法设法,群众无动于衷。这样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和各大报纸上也不止出现过一次,说明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中央的政策再好,也只是外界的辅助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意愿和决心,导致贫困和不贫困有很多因素,有“天灾”,但是更多的是“人祸”。接下来我想分析一下,为什么农民的自我“救赎”意愿让人大失所望。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说。自古农村和城市就存在天然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城市的生活优于农村生活,农民也习惯了长期以来的“粗茶淡饭”的生活,就相当于一个长期习惯了早上六点起来,那么如果突然打破这个“生物钟”他就会有点不适应,现在的农民对于自己的生活的“习惯”被打破,说实话是暂时性的不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从农民的思想观念来说。为什么说领导中国的工人阶级而不是农民阶级,因为从历史的经验中告诉我们,农村阶级有着其固然的缺陷,在脱贫攻坚中也能体现,那就是小农思想的局限,农村人的思想,是向往那种小农耕作,守着一亩三分天,过着平安、稳定的日子,不要有大风浪、大波澜。所在,在扶贫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是干部“出汗出力”,农民“疲软无力”的现象,这需要的从思想观念上来进行改变,要充分调动起个人的主观积极性。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强的东西,它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心怀希望。”所以农村群众的自我“救赎”就是要心怀希望,充满动力,自我主动,为自己的未来,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少”责任担当,如何为人民服务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先锋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履职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机关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强调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当前在基层的干部队伍中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是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忧患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发展意识不浓,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发展气魄不够,因循守旧、观念落后;敢冲敢闯的胆量不足,顾虑太多、裹足不前。
二是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存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好人主义倾向: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是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不是大局利益,而是个人得失;热衷于走“上层路线”,喜欢讨巧作秀,不练真功;做事习惯于从条条框框出发,不敢变通,不敢联系实际,唯上唯书;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难题,特别是涉及到利益调整等方面的敏感问题,更是瞻前顾后,不敢碰硬,怕得罪人。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误了发展,伤了民心,损害了党的形象。
勇于担当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应具备的良好思想品质。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要做好勇于担当的表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事情能敢于负责、勇于主动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所负使命所具备的忠诚和信念;其次要能正确认识工作中存在失误和过错是在所难免的,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承担各种责任,坚持原则,积极弥补和纠正错误。基层干部能做到直面问题、正视问题,不回避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就是责任和担当的最好体现。
(作者系湖北省广水市选调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