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小康快车”带上我

[ 作者:福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6 录入:吴玲香 ]

曾经村里的“老大难”变身小老板,张四杰做为一个村里的“困难户”,在基层脱贫干部的帮扶下,在区上开了饰品加工厂,让邻里乡亲倍感惊讶。因为意外致残,一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张四杰,进入不惑之年之所以能成功脱贫并带动村里20多个村民就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基层脱贫干部量体裁衣的精准帮扶密不可分。

帮扶贫困群众,一直是党的心头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但是脱贫攻坚越往后面任务越艰巨,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目前尚处于贫困线下的老乡们全都都脱贫致富了,才叫全面小康,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群众。因此,只有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力争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单纯“输血”的扶贫模式只能解决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缓解一时之困。虽然逢年过节送钱送粮,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但个别对象盼着这点钱粮就成了一种习惯,等、靠、要也成了理所当然的心理,从根本上上无法解决贫困群众的“穷根”。要想让贫困群众真正的脱贫并不再返贫,只有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调动贫困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开源致富方可持续。所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打好“输血”、“造血”组合拳。以帮助群众“造血”为主的方式,结合地区特点与每一位贫困群众的自身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积极发掘困难群众的才能,通过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共同努力,找到脱贫的好路子,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依靠踏实肯干实现脱贫致富。在张四杰的脱贫致富路上,处处都体现了这种精准帮扶的印记,缺厂房,村干部帮助解决,缺资金,乡干部帮助联系银行为他办理小额贷款,通过资源整合,让张四杰发挥了有做过饰品厂经验的优势,实现了自己脱贫并带动村民一片的喜人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已经吹响了总攻的号角,党中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快车也已加速,正带领全国各地困难群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万众一心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社保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