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费正清《中国新史》
导读:按照惯常的政治思维和话语分析,我们往往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贫困归因于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和分配不公,认为农村普遍存在地主对佃农的剥削,从而要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这一阶段也被命名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写入官方历史教科书。除此政治史视角之外,西方还有一派学者认为,乡村贫困主要不在于分配不均,而在于本身生产能力不强,即关键在生产而不是分配。形象地说,争论的焦点是没把蛋糕做大还是没把蛋糕分好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听通识讲读社侯且岸教授解读这个政治史以外的分析视角。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费正清的《中国新史》。我们上次谈到费正清的《中国新史》究竟新在哪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一些研究的取向。这次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谈一谈费正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当中究竟和我们传统的研究有哪些不同?哪些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东西而费正清看到了。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有时往往会陷入某一种规范的认识当中,陷入了一种范式(Paradigm)当中。当陷入了某一种范式以后,就会沿着别人提供的一种认知路径一直想下去,但同时又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根本不去考虑在这个范式之外还有什么问题。今天我们讲的关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就是一个典型。
这个问题探讨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习惯上我们认为,中国农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平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占有来决定的,只要把这个制度改变了,整个农村就会有好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费正清在《中国新史》这本书当中就提到了这方面的研究。
他首先谈到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其实中国已经开始了它的工业化,并且工业化的发展还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比如说他举了一个例子:到20世纪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棉花的产量和销量几乎是相当于英国和德国的总和。所以当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是在发展,也步入到了一个近代化的轨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广大农村不存在贫困的问题。他说,从发展来看,中国幅员辽阔,从中国的广大农村来看,尽管它刚刚开始初步的工业化,但是整个农村的贫困化程度还是非常严重的。那么造成中国农村贫困化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在费正清看来,他首先认为这是中国农村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说生产力水平处于低下状态呢?他的理论根据是,这是由于人口的过分增长所带来的压力造成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口总数在清末已经超过了四亿,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战争赔款的时候,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实际上是按照当时的人口来确立的,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五千万。而且四亿五千万当中,绝大部分人口是在中国的农村,大量的人口的增长,也就带来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介入,但是这种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并没有带来成比例的这样一个农业的发展。为什么呢?这就是涉及到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们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作过密化,也叫作内卷化,英文叫做Involution。
内卷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大量的劳动力的介入,同时由于土地的增长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土地当中,劳动力的投入虽然是多了,但是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提高,而随之而来的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叫做“边际报酬递减”。这个边际报酬递减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边际报酬英文叫Margin,Margin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一种数量不大的这样一种利润。联系起来看,劳动力投入很多,但是土地有限,劳动生产率本身没有提高,而且它的利润还处在了一个递减的状态。还不能说劳动完全没有造成整个产量的增长,只是这种农作物产量的增长只能保持在为劳动力提供再生产,或者是养活劳动力,它不可能使农产品有一个大批量的生产,使这样一个大批量的农产品介入到商品领域,介入商品的流通,实现商品化。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黄宗智先生,他在他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里面专门分析了这种过密化。过密化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当然,黄宗智先生也提到过密化的理论也并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是美国的一个著名人类学家吉尔茨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经济的时候提出来,这个观点主要分析的是关于水稻的种植,认为投入的劳动力很多,不断地投入,但在有限的土地当中,劳动生产力没有提高,并且边际的报酬递减。黄宗智把这个概念应用于分析中国的乡村经济发展,并且把应用的领域扩大了。如果说吉尔茨提到的还只是水稻的种植的话,黄宗智把它扩展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包括一些经济作物,还包括家庭手工业这些领域,他认为都有这样一个叫作过密化或内卷化的状态。
费正清在他的《中国新史》当中也引用了黄宗智先生的这个观点,他认为黄宗智讲的这个过密化引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叫作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个问题是很突出的。这跟西方是不同的,想对而言,在西方和欧洲国家来看,人口的增长可能导致的就是商业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导致工业化,而且由工业化还进一步导致科学、技术、交通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发展,从而走上一个完整的工业化道路。在中国,由于过密化的存在,反而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导致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化,这就是巨大的反差了,过密化堵死了通向工业化的道路。
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因为过去我们在研究当中只是关注的土地制度问题,对土地的占有的问题和剥削的问题,没有想到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产力的本身来寻找落后和贫困的原因。与这个观点相联系的话,它很像我们在前几集里面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惯性。就像我们在前几集里面给大家讲的,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发展当中,它的政治制度和它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惯性的话,那么今天看来,内卷化、过密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特有的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又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交织起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惯性的重要方面和表现形式,这恐怕也是它没有走上真正意义的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然,与这种过密化相联系,涉及到整个农村的发展,还牵扯到它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收益,也就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再生产,甚至连自己的劳动力的保障、劳动力的保护,它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最后是恶性循环。在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中,我们看到的真正实现对劳动力的保障和保护是依托于劳动力本身的繁殖,我们叫多子多福,它本身劳动力的保障是依靠它劳动力繁殖来解决,并不是靠它的真正的农业的发展和它的商品化程度所解决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怪圈,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怪圈。那么很自然,由于这样一个过密化,它也不会导致新技术的发生,使新技术注入到它的生产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还排斥新技术的介入,这就形成了另一个怪像,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投入不足,这样一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停留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展状态上。
《中国新史》当中,费正清在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化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税赋的问题,就是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税赋问题过去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包括近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实不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来看。今天看起来,税赋问题在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财政,并且由财政引发的如何认识一个国家的政治,那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知道英美国家最初的革命其实都是和税收有关系的,甚至英美国家的宪政制度也是和税收有关系的。
中国的税收被控制在皇帝手上,在中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手里,他控制着整个税收。但是在英美国家决定税负是要通过议会的,最高统治者也无法为所欲为,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中国税赋的征收情况我们在看《中国新史》当中,费正清认为中国没有正常的税赋,国家征收税赋这种正常的收入来源没有形成,而且税赋的管理更成问题。征收税赋本来是由国家处理的,但是在中国的情况就不太一样,因为中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只到县一级,它有这样一个管理职能。在县下是弱化的,县以下的是次一级的管理,这种管理在乡村来看就是叫做乡绅的管理,农村很多的税收就是靠乡绅这一层面来负责的,在征收税赋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税赋很多是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在征收的人当中,在税收的管理者当中,中国税收者他不是国家的官方的官员来征收,而是靠一种税收的代理人,这批代理人把税赋的征收看成了是一种行业性或者叫企业行为,也可以说他们很多都是利用征税来中饱私囊,这个在中国农村当中非常普遍。
这种税赋征收方式在费正清看来称之为用宗族的或道德的方式来征税。什么意思呢?宗族道德的方式,那就是说,它不是法制化的。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农村的税赋首先表现为田赋,田赋在征收的过程当中应该说很有学问,比如说你要征收这个田赋的时候,你首先要确定土地的品质,比如说我们可以分成上田、中田、下田,对不同品质田地的征收税率是不一样的;还有征收的土地的面积,本来可以按照大块土地标准征税,而在在实际的征收的过程当中,他都会条块分割,把它变成不同的小块土地,而且还会降低土地的质量标准,这里面就有很多人有机可乘。在乡村的道德征收的过程当中、伦理的征收当中都会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充足的税收,经济又谈何发展?
到了军阀统治的时代就更坏了,军阀时代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使得原来中国农村已经建立起来的靠乡绅的制度和乡绅的统治的秩序被打破了,叫做Cultural Power(文化的聚合力),这个文化的聚合力包括了宗族的、婚姻的、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彻底被打破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整个乡村处在了一种无政府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乡村的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样态呢?正常的税赋那是不可能指望了,所以出现了乡村的什么样的保卫者呢?就把整个乡村秩序进一步恶化呢?就是秘密会党。所以乡村由原来的乡绅统治,最初的是国家的统治,到乡村的具体的统治,然后到乡绅的统治被打破,变成了被秘密会党统治,而且这个秘密会党一方面他要保护的是本土的百姓的安全问题,同时秘密会党导致了很多大量的违法活动出现,更进一步使国家本身原来正常的税源遭到了极大地破坏,比如说它可以开办赌场,可以开办妓院,可以开办烟馆等等,这些必须要给社会纳税的场所最后都被会党控制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中国农村费正清描述的这一系列的画面以后,使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的农村太复杂了,造成中国农村贫困化的成因也太复杂了,它绝不是我们原来仅仅局限于一个土地的占有和土地的制度,,它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今天由于我们在视野上的局限,我们没有看到他给我们描绘出来的这样一个中国乡村发展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只是孤零零的抽象的一个阶级的划分、土地的占有和土地制度的革命,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所有这一切其实也跟费正清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相联系,他在《中国新史》当中,他实际上是要重塑中国的这样一个历史,他甚至实在使自己感到原来在《美国与中国》这本著作里面,他谈到了很多历史问题,谈的都是很抽象的,很多的观点也没有加以展开,但是在《中国新史》当中,他试图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展开,甚至还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的分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海外汉学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