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莫秀根:金融排斥加速小农经济的退化

[ 作者:莫秀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26 录入:19 ]

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经济根基。历史证明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持续千年而延绵不绝,直到今天,仍然是农村边缘人群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分布广、涉及人口多,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许许多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在广西、甘肃和浙江等地调查发现,传统农耕制度,例如换工、农具共享和互助等,替代了金融服务的部分功能,长期维持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农耕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小农经济正在退化。同时,小农经济还遭受自身对金融服务的主动排斥和传统金融对它的排斥的双重作用。金融排斥加速了小农经济的退化,增加脱贫攻坚的难度。

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规模经济模式。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作物种植具有很强的气节性,在短时间内需要较大的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力,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容易出现生产要素“远期过剩,近期不足”的现象。在长期的耕种实践中,人们形成了“以工换工”的制度,即今天我帮你做一天工,在未来需要时,你也帮我一天工。在农忙季节例如种田插秧、或耘田施肥、收割打谷等,邻居之间采用换工进行劳动力之间的互助,解决劳动力的短期不足。

由于规模小,对于耕牛和犁耙等投入大、使用频率低的生产工具,单独购置会造成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合作共享是降低农业生产工具投入的有效办法。

实际上,农村邻里间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有效的互助合作制度。这种互助合作制度已经融入当地农耕文化,形成独特的价值观。这种文化也体现在房屋建设、红白喜事等大型家庭活动上的互助合作关系上。

换工、农具共享和互助合作的传统农耕文化,将闲置的生产资源根据农事活动的需要集中使用,解决小农家庭暂时性的资源短缺,实际上起到类似于金融服务的作用,扮演了金融服务的角色,使传统小农经济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传统农耕文化正在遭受现代产业经济的冲击。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外出打工现象普遍,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换工、农具共享和互助合作的模式和思想逐步消失,动摇了小农经济赖以持续存在的基础,加上市场经济的挤压,小农经济出现退化的趋势。

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弥补由于换工、农具共享和互助合作等文化衰落造成的投入不足。但是,长期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在遇到生产资源不足的时候,小农家庭往往保持习惯思维,不主动甚至拒绝从金融服务中寻找解决办法,主动排斥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与生即来是为产业服务和市场经济服务的,长期形成的金融理论和制度自动地排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在双重排斥的作用下,小农经济得不到适当的金融服务,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衰退。那些保持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家庭,维持在原来的生活状态,甚至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为了验证提供信贷服务能否促进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发现,在同等条件下农户借贷一万元,增加人均纯收入1800元左右,相当于3亩耕地带来的收入。相比之下,一个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能给家庭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仅有2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消除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农经济解决信贷问题,保持小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成为破解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文作者莫秀根博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