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农民工突破2.8亿,政府如何撑好保护伞?

[ 作者:茂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4 录入:19 ]

据《人民日报》报到,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人民日报》2017年5月1日)

适逢201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面对我国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如何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再次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就目前而言,虽然农民工已经成为了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大部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农民工群体虽然规模令人瞩目,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而是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国外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民一步转移到市民”的过程,在中国却被分割成了“先从农民到农民工,再从农民工到市民”两个阶段。保障农民工劳动者的各项权益,保障他们平稳顺利地向市民过渡,既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复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之前,企业被看做是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其市民化转变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然而,在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上,政府必须要站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健康城镇化发展的制高点,除了解决公共资源配置、户籍制度改革等根源性问题外,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民工保障的具体事务中来。

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可以从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着手,培养一技之长是,从而提高就业稳定性,而技能的培训首先应顺应市场的需求,政府应从宏观上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加大经费补贴,为农民工的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舆论引导,为农民工营造勤奋学习,苦练技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针对很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守法却不懂法,在发生劳资纠纷后往往不能选择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利的情况,政府应该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加强维权意识,宣传维护的合法方式及渠道。只有使农民工自身有了维权意识,才能及时的拿出法律的武器对自身的权益加以维护,从而保障自身权益,形成依法治国的良好氛围。

第三,政府应对企业的工作强度、生产安全、劳务用工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等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对企业工会工作的指导力度,为进一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和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职业指导,为他们提供职业能力测试、职业定位分析、健康教育等服务,帮助他们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充分分析个人优势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较为客观、务实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最后,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由于农民工生活圈子较为单一,社区可以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以增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学习城市生活的知识技能等必要知识,了解就业地区经济形式,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