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洪全:加强农村新乡贤文化建设

[ 作者:王洪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7 录入:19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结合时代需要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树立一批致力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标杆模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新乡贤的主要特点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与封建乡绅相比,有着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阶层分布更广泛。封建乡绅主要由居住在乡村的地主或退休官员构成,在乡村中处于统治地位。新乡贤则主要由关心乡村建设发展并做出了积极贡献、有着较强影响力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包括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能手、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的农民企业家、热心服务群众的乡村医生、教师等普通劳动者,以及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发挥光和热的城市返乡居住人员、持续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的农业科研人员等。

(二)为民服务意识更强。在封建社会,部分开明乡绅虽然也经常会做一些教书育人、兴修水利等服务村民的好事,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在乡村的统治地位。新乡贤则明显不同,他们都有着服务乡村的良好心愿,并为乡村建设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个人甚至付出了巨大牺牲。例如,近年来媒体评选出的最美乡村医生、教师等,都是当地新乡贤的杰出代表。

(三)道德素质要求更高。古代乡绅阶层良莠不齐,其中既有为乡村建设服务的开明绅士,也有为害乡里的土豪劣绅。新乡贤则明显不同,他们的首要条件是道德品行高,是村民学习效仿的典范,而并不以为家乡做了多大贡献为主要标准。

(四)居住地更为分散。古代乡绅基本都居住在乡村里,有着更为明显的“乡土”标签。而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更为便捷,新乡贤不再全都在乡村居住,部分人选择居住在家乡附近的城镇,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乡土气息有所淡化。虽长期生活在外地,但他们仍然热心为家乡建设服务。

二、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理清建设思路。一是以明确建设标准为首要。综合考虑,新乡贤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良好的道德品质;某一方面较强工作能力;为农村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以形成良好氛围为关键。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村民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在广大农村形成新乡贤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高度重视群众基础。新乡贤是直接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群体,谁有资格成为新乡贤,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此,新乡贤的确定必须广泛听取本村群众意见,确保新乡贤是真正服务群众、被群众认可的杰出代表。

(二)建强新乡贤队伍。要成为新乡贤,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牢为乡村服务思想。无论曾经地位多高,现在经济状况多好,要成为新乡贤,都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乡村服务思想;如果有试图到乡村获取名利等私心杂念,是不可取的,就不能成为新乡贤。二是真正融入百姓之中。新乡贤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而不是乡村统治阶级,这是与封建乡绅阶层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新乡贤应积极主动与普通百姓交朋友,成为百姓眼中的“自己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弄清他们的真实想法,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三是分类逐步推进。不同类型的人成长为新乡贤的路径各不相同:城市返乡人员,主要是对乡村情况不熟悉,需要尽快熟悉乡村情况;乡村教师、医生等为村民服务的普通劳动者,主要是抑制城市生活的诱惑,坚定服务乡村决心。只有明确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才会不断向新乡贤靠近。

(三)多方力量配合。新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各方支持,为新乡贤成长铺平道路。一是基层组织提供帮助支持。对于立志于乡村建设发展等外地人员,基层组织要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排除一切干扰,为乡村建设发展贡献应有力量。二是社会舆论引导。要让“新乡贤”这个“虚”的头衔真正具有吸引力,社会舆论非常重要。要运用好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形成推崇新乡贤、学习新乡贤,进而成为新乡贤的良好氛围。三是法规政策给予支持。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在医保、体检以及其他关系转接方面尽可能提供方便,使生活基础不在本地的城市返乡人员、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服务农民群众。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7年03月25日 03 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