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祝保平:主攻绿色发展是调结构的先手棋

[ 作者:祝保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6 录入:吴玲香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三次粮食高产。第一次是一九八三、一九八四年,第二次是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近两年开始出现第三次粮食高产。每到粮食高产便调结构。第一次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发展多种经营,着重发展各种园艺、水产、畜禽生产。第二次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在面临第三次怎么办?主攻绿色发展是步先手棋。现阶段应当把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标准化生产,下同)作为当前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发展绿色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力争在十三五末,实行全部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绿色产品达到一半左右,其中,有机产品达到10%左右。把主攻方向摆在发展绿色农业上,真正把农业的发展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一是发展绿色农业可以稳住面积求平衡。粮食高产不代表所谓过关。供求关系是动态,每年都变,粮食生产一旦进入下降通道,会形成惯性,几年缓不过来,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形成冲击。第一次粮食高产时发展多种经营,第二次粮食高产时发展农业产业化,减少粮食面积的思路如出一辙,结果进入下降通道后,都形成了连续3-5年的惯性下降,出现较大波动,且止跌后回升,也十分缓慢艰难。当前在第三次粮食高产时,千万不能再好了伤疤忘了痛,更要防止粮食生产滑入惯性下降通道。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可以稳住面积,减少产量,在稳定中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均衡。

二是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回应社会关切。调结构要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城乡社会对农业的关切集中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舌尖上的安全,发展绿色农业,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农业的发展必须下决心从提高产量转到质量安全上来。

三是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结构调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前面两次调整,政府作用强而市场弱,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决定种什么养什么,多数效果不好,以致农民得出结论要与政府反着来才行,这次调整不能重复老路,政府要把功夫下到发展绿色农业上,抓三品一标,提高农产品品质,而不是只是关心品种结构,具体种植或养殖的品种要让给市场去调节,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提高农业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可以把建设现代农业的各项任务都带动起来,质量安全、产品品牌、农业环境、技术装备和适度规模经营等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农业中提高,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而基础在生产,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不断探索绿色生产水平,是解决当前农业突出问题的需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业效益不高的短板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抓三品认证是当前重点,发展三品,可以大大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营销,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经营主体营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全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按照绿色、有机产品标准生产,农民化肥使用量明显减少,有毒物质基本消除,可以大幅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从理论到技术,从生产到标准,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全方位创新,要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如发展循环农业,综合利用农业生物产出物,培育更加优质的种子种苗,大力发展各类实用农业机械,各种节肥节水设施,抓三品一标生产,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提升,促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新型主体。三品要求产地认证,必需一定规模,大力发展三品,必将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蓬勃发展,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主体的发展壮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发展绿色农业,抓三品一标,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多种措施落到实处。当前,三品一标工作有一定基础,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关键是各级政府要把它放上议事日程,首先解决突出问题,增加投入,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把三品一标作为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把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品质,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聚集到三品一标发展绿色农业上来,回应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切,实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科学调控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7011403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