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民歌,都是来自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然而,市场经济的驱动,使群众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迅速走向开放,追求奔小康、求富足,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去,特别是农村中很多青年人纷纷离乡外出务工,作为民歌活动主体的农村阵地日渐缩小。民歌是我国历代先辈历经沧桑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应该大力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是中国文化的根,而中国文化的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上,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歌,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中国民歌呢?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歌的保护意识。保护和传承民歌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些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面向全社会开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让全社会都感受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提高全社会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只有人人都懂得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发展好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歌。
二是要有组织、有力度地挖掘、收集、整理各民族民歌,并推广传播。这就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大力支持。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指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政府出面,不能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配套的法规体制、科学的系统教育体制,遗产及其传承人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要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扩大民歌的传播。民歌传承,历来都是言传口授、耳染心记的方式。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的传承方式显然已不适应了。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歌的优秀遗产,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它的美,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对民歌演唱进行录音、录像,将其中的精品制成光盘,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为传播,扩大民歌的影响。
四是把优秀的民歌引入到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之中,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演唱艺术教学实践,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演唱人才,再通过他们的传唱使这些珍贵的艺术世代相传。如像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学校就把做课间广播操的时间变成传统的民间歌舞“打歌”,使彝族的“打歌”真正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发展。
五是结合旅游开发,使民歌与旅游互动发展。结合旅游开发,使民歌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是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又一最佳结合点。人们出来旅游,一方面是要观赏自然风光,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另一方面还要涉猎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民歌正是因为有其与当地民风民俗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才使外来游客大开眼界,对当地民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民歌本身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把它与旅游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就能实现互动互惠,共同发展。
总之,一切传统民歌都是传承的,又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可以说,没有传承及演变,就没有民歌文化的发展 ;不再传承演变的民歌文化,将是僵滞的民歌文化。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镇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