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于近日下发了《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重点解决在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体制机制,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也大量存在。有的为了追求表面好看制作过多的挂图标牌;有的地方扶贫系统看似完善却存在贫困识别和退出不实不准现象;有的贫困村下派的驻村干部没有责任意识,汇报工作和实际工作大相径庭;有的地方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虚报扶贫项目等等。
上述形式主义扶贫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思想认识滑坡、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制度规范不完善”。这些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必将耽误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必将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首先,要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形成求真务实的思想共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钱花该花的地方,不搞一些“花拳绣腿”和“盆景工程”,多从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要出发,多在项目、技术、产业、收益等实实在在的地方下功夫,脚踏实地搞好扶贫项目和产业,让贫苦户“增收”。
其次,要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政策和发展计划,杜绝“千篇一律”和“一刀切”,分清致贫原因并对症下药。按照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和因病、负担重、劳力少等原因,分别从信贷、技术支援、项目对接、教育卫生、结对帮扶和惠民政策角度出发,采取对应措施,一一破解贫困难题。
最后,要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加强驻村工作管理,注重对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察考核。出台一些制度规定,调动干部积极性,夯实帮扶责任,发挥出驻村帮扶在政策、产业、贫困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项目争取、政策落实、技术帮扶上见实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只有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才能避免把扶贫工作做成“绣花枕头”,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单位:洋县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