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农村土地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被吸引到那里,这是为了生活与生存。
农民工这个概念从八九十年代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第一代农民工也逐渐的退出了这个潮流,他们大多从事建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江浙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他们身上有着庄稼人的味道,质朴,能吃苦。当然这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吃苦。而他们吃苦了二十年后,就会被时代抛弃。他们堆积出来的江浙发展也给他们丝毫没有联系,唯有被抛弃。还有就是带着一身伤痛被抛弃。我想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什么?他们缺少文化,确是最应该值得尊重的一部分人。
第二代年轻的农民工也踏上了外出务工的旧路,他们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他们拥有理想,似乎走在都市繁华中,也看不出他们的农村味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却到质朴的庄稼人中得到体现。而这一批外出务工的八零后九零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得到了大都市的无情怀抱,我不敢说他们在外面如何如何,因为总会有那么几个不错的,但是,唯一让我看不惯的是他们回到家乡的样子。他们从心里不想承认自己是农民工,可是身份就在那里不会动摇。我不是在这里讲什么阶级,只是希望他们心态能够摆正。
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应该离我们也不远了,还有不到4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农村自己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踏上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改变思维。人类发展的潮流经历了工具的运用到农业社会,煤炭石油等的运用到工业社会,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到信息社会。我们现在就在经历着这次变革。上世纪九十年代来,人类的思维发展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进入大爆炸时代,抓住这个就抓住了时代的制高点。而作为农村人在这面前能做什么呢?我们得不到大数据,我们需要的是改变农村所有的一些落后思维,比如重男轻女,风水观念,邻里关系不和谐,家族兄弟不和谐等等。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忘记农村人还有的本质。我们需要是什么 是去接受新鲜事物,是去接受智能手机去接受互联网接受大数据接受人工智能等等。我们虽然知识层面可能达不到,但是人的思维却从来不受知识层面的限制。我们的生活水平达不到都市的程度,但是我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的去思考问题,比如都市孩子去创业,得到的是支持,而我们的孩子去创业却得不到支持。比如都市中认为孩子学点琴棋书画是重中之重,在我们农村人眼中却能够被看成不务正业,等等。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转变思维。
第二 新一代的年轻人。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仿佛是农村与城市的断层地带。他们比父辈人更深入都市,他们更渴望也相对更能够融入城市。他们不会再从事父辈外出从事的行业。可是当他们尝试去融入时候,却会发现这其中有着巨大的鸿沟,不可逾越。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农村与城市的断层地带。我看过很多学者分析家的文章,讲他们是时代的弃儿。而我对这不敢苟同,我认为新一代的的农民工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们想去摆脱农民这个词,但是面对现实,还是挣脱不了。而当他们回到农村却显得又比家里农村人高上一个档次,这仅仅是从他们表现中看出来。其实他们回家“光彩”的背后,只有他们自己懂,在外面发生了什么。我想他们需要做的是保持着农村人的本质,拥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尝试着融入都市的繁华。
第三 重视教育。一般来说农村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够的。因为他们生活的不如意,就会让孩子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所知道的唯一让孩子更好的方法了。我们承认上好学中有那么一些人还是很平凡,但是这个比较最多有10%。但是一旦你不接受教育要想成功的进入都市,这个比例也就是10%。我想这种对比也不可而喻。 虽然农村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够了,但是方法却有待商榷。因为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家庭,这是很多专家学者都承认的。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希望农村家长更多注重家庭教育。还有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不然,在之后的更高的学府竞争中依然是劣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祝绕zhu)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