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梦其:走出招才引智的八大误区

[ 作者:黄梦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实习编辑 ]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一切。”这不仅是人才理论的长远判断,更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近年来,社会上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日渐浓厚,各地各级各部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更是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导致人才引进变了“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查这些误区,以避免招才引智中的错误。

误区之一:“瞎子摸象,漫无目标”。近年来,随着当前区域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跟风造势,在对人才问题缺乏深刻分析,在对人才形势缺乏科学判断,在对人才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的情况之下,随“风”而动、乘“势”而上,甚至“盛大开盘”、“高调”引进人才,无异于“瞎子摸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局思考、高瞻远瞩,缺乏战略目标、努力方向,缺乏清晰思路、缜密计划,缺乏主攻重点、步骤措施,眉毛胡子一把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甚至连当地哪些部门、哪些产业急需哪些人才发挥哪些作用,引进的人才具体安排到哪个职位、哪个岗位更适合更能发挥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都一窍不通,心中无数。毋庸讳言,这样的“引进人才”,只会忙而无果,引而无获。抑或劳民伤财,于人于己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极为不利。

误区之二:“好大喜功,盲目攀比”。受当下扭曲的功利观和政绩观的影响,如今一些地方单位和行业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不顾当地实际需求和人才运行成本,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一味地强调人才引进的规模数量和影响范围,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名气档次,却很少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以及这些人才是否适用,许多人才引进后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花瓶”,引进人才的结果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引进人才是发展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必须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必须坚持以用为本,注重实效,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划冇底船”、搞无序竞争,陷入盲目攀比的怪圈。要根据本地本单位产业发展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投入规模,分出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引进人才,使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真正做到各得其所、才尽其用。

误区之三:“暗箱操作,招亲纳友”。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因私心杂念作怪,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自作主张,率性而为,该走的步骤程序不走,该过的环节细节不过,不遵守人事规律,不按照规矩操作。更有甚者,背离选贤任能、推进事业的原意,把招才引智当成了搞“小圈子”、搞“小团伙”,抑或搞“招亲纳友、近亲繁殖”,搞山头主义、帮派主义,甚至为谋取私利而营造关系网的一种理由。比如,有的在选拔任用干部上搞官官相护、彼此照应;有的为所谓的“聚人脉”“拢人心”,在选人用人上讲朋友关系、论亲疏恩怨;有的为了选中“圈内人”、“自己人”,人为设置诸多条条框框搞“萝卜招人”;等等。这些变了味的“招才引智”,与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原则和规定是背道而驰的,其结果必然是痛失民心,败坏风气,贻误事业。对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有效遏制和坚决纠正。

误区之四:“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地方和单位为了吸引眼球,完成任务,在人才引进中,片面强调引进所谓“专家人才”、“尖端人才”,更有甚者,只求数量规模,不求质量结构,长期如此,必将会引起“人才配置”的不合理,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其实,人才引进既要考虑党政干部管理人才,更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既要考虑高层尖端人才,更要考虑农村实用人才;既要考虑专业性人才,更要考虑综合性人才;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数量,更要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既要注重人才层次,更要注重人才结构。当然,引才聚才可以有所侧重,但过于片面、过于极端不可取。不仅如此,鉴于人才只有分工层次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才引进上,必须尊重人格、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承认差别,必须结合当地区位特点和发展特色,一视同仁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网罗众家。

误区之五:“只求所有,不求所用”。眼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固守“引进就是拥有”的模式,把引进的人才牢牢把住不放,看成是私有物单位所有,然而人才一旦“引进”、“拥有”之后,却既不委之以实事,更不赋之以实权,使人才成为一种“摆设”。殊不知,招才引智,以用为本。“招引”只是手段,用好人才、实现智力支撑、为促进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才是其最终目的。如果把引进人才只是当作“创政绩、树形象”的手段,抑或引进之后就万事大吉,而不想方设法发挥人才的作用,那就背离了引进人才的初衷,势必造成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明智的领导必须时刻拥有“天下人才天下用、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胸怀,牢固树立“不求人才所有所在、但求人才所用所为”的引才理念,以用好人才、用活人才为核心,努力营造更加开放、更为灵活的用人环境,进而实现引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误区之六:“喜新厌旧,厚此薄彼”。由于受传统定势思维“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才产生了“喜新厌旧”的错误思想,抱着金碗讨饭吃,人为的厚此薄彼。一边大张旗鼓、不惜代价地引进人才,一边却对既有人才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过分忽略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轻则挫伤其积极性,重则会使其心灰意冷,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外来引进的新人才终归也会变成旧人才,如果不注重新老并用,会使新引进的人才感受到“引而不用”的际遇,继而同样会影响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鉴于此,作为精明的管理者肯定注重人才兼容环境的营造,既善于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又擅于不断引来“活水”;必要时还会大胆引进人才竞争机制,积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最大限度地把创新创业能量释放出来。

误区之七:“封官许愿,重诺难践”。聘以高薪、许以高位,甚至靠“盲目许愿”吸引,是目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才而优则仕”的现象还颇为严重,在他们看来,是人才就得提拔升官、委以行政职务,就得重金引进、施以高薪养才,给顶“乌纱帽”、给点“小意思”才是对人才的重视。但当人才引进来后,当初许下的宏愿要么大幅缩水,要么迟迟难以兑现,要么事与愿违,搞得对方哭笑不得、进退两难……事实上,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更看重的是能否有一个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而并非“乌纱帽”、“高薪酬”。过多地强调“学而优则仕”,甚至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的“考而优则仕”,往往会带来用非所长的问题,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有甚者,还可能助长选人用人的不良取向。如此说来,“封官许愿,盲目承诺”,这种陈旧落后的招才引智模式,着实是愚蠢之举,令人贻笑大方,理当适可而止。

误区之八:“目光短浅,重引轻养”。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在人才开发上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引进前对人才海誓山盟、百依百顺,引进后却不闻不问、爱理不理。殊不知,引进人才只是补充人才的一种手段而已,而培养盘活才是增加人才数量的主要形式和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培养和引进是“磨刀”和“砍柴”的关系。有鉴于此,各地各级领导必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人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现有人才信息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实际,制定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考核、激励等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强化激励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安心工作、人才奋发有为的机制和环境,以最大限度地让他们“留得住、用得好,迸发创新智慧,涌现创业活力”。

作者: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