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星瑶:群众接受的才是好政策

[ 作者:何星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0 录入:实习编辑 ]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就如“精准扶贫”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新生活,而惠民政策最终能够为民所用、为民所享,不仅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好方针,更离不开各级干部对政策的层层分解、剖析和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国家政策施行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在“搬运”进而“解析”政策的能力及态度上。

当今社会,伴随着民生工程不断发展的同时,仍旧有部分群众对惠民政策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好政策需要先“看到好处”,更有甚者认为国家的优惠政策是“诱饵”,最终受益者只是政府和集体。毋庸置疑,群众这种“不领情”的态度会成为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阻力,毕竟,群众接受的才是好政策。而我们不禁要反思:政策如此好,还有群众不领情,究竟缺失在哪个环节?

首先,政策传导深入性不够。究其原因在于政策传导者自身对于政策的把握程度不够,换言之政策传导和执行者在一定程度是“门外汉”,在面对群众咨询时解释不够清晰全面,对于有疑虑、有情绪的群众不能及时让其了解到政策对于其自身的受益点,面对部分群众提出的“国家扶贫一次性给足钱不是更好?”诸如此类问题时“竟无言以对”,政策解说没有结合群众切身利益,也就是说没有“投其所好”让群众知道自身会如何受益,群众不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为民务实态度不端。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之基,“为民务实清廉”应该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行为规范,然而在部分人眼里,“人民公仆”这一词似乎早已变质,认为坐在办公室用电脑办公比拿着锄头在地里耕作的庄稼汉要高人一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更曾一度成为群众对公职人员普遍的认识。对惠民政策的宣讲上更是“知而不道”、“道而不全”,这种“挤牙膏”式的政策解读直接打击了群众搭乘改革发展这趟快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政策不敢享”便成为他们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

最后,宣传引导力度不强。经济水平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群众思想意识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其对国家惠民政策的理解方式和领会程度不同,一些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成为部分群众迈步向前的绊脚石。因此,基层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不当、受众面不广、力度不强等问题便无法捍动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宣讲方式生搬硬套,或是“阳春白雪”式的宣传读本,群众往往一知半解,政策落地生根形式大于落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农村必须跟上看齐,而惠民政策能否被群众接受进而顺利实施,是保证农村乃至基层不掉队的关键所在。就基层干部而言,如何落实好政策,其基础在于自我消化,关键在于主动为之,保障在于扭转群众意识,必须吃透政策、把准精神,切实转变作风,强化宣传引导,从而最终将各类大好政策用通俗的、简洁的、农民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真正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并且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