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日报》开辟了《寻访新乡贤》的新专栏,就在湖南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的乡贤的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纷纷为新时代的新乡贤们点赞。这些新乡贤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反哺桑梓的行为都是源于一颗热爱家乡的“初心”,是一种自发行为。政府若对此加以引导,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必将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让乡贤文化留住美丽乡村的“乡愁”
所谓乡贤,一般是指在生于本乡的那些品行优秀、事业有成并为本地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就要充分发掘和弘扬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
对于许多在外的游子来说,乡愁不仅体现在对家乡山水的眷念,更体现在对家乡人情的思念。我们忘不掉长辈的谆谆教诲,忘不掉“身教言传”的乡村贤能之人。我们从小在乡贤文化的润泽下学会了为人处世。纵然岁月流逝,乡贤文化却已烙印在我们心中。
历史上,中国广大乡村有长期乡绅自治的传统,积淀了丰厚而久远的乡贤文化,成为维护和稳定乡村秩序举足轻重的力量。那些对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多有贡献的乡绅,老百姓以“乡贤”敬之。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农村千百年形成了“差序格局”的“乡绅自治”,这种自治的一大基石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价值观的乡绅。而乡贤正是乡间伦理之楷模。乡贤文化对乡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宋诗人熊禾在《三山先贤祠落成》中说:“州牧风化遗,乡贤典刊旧……道义思无疆,功言期不朽。”对历史乡贤的缅怀可寄托后人的乡愁,而今人有志于成为“新乡贤”的努力,则是乡愁最好的释放。
二、让新乡贤文化点亮美丽乡村的“灵魂”
培育新乡贤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然之举。首先,传承乡贤文化可筑牢美丽乡村的根基。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过去流传于当下、依附于某一乡村区域内村民的生产、生活、情感、习惯及信仰之中,对乡村居民的言行举止发挥引领、规范及模塑等作用。今天的中国大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为核心的乡贤文化不但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反而是现代文明,包括乡村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动摇了,再高的大厦也必将倾覆。其次,建设新乡贤文化赋予乡村独特的内在美。美丽乡村不仅要有外在美,更要有内在美。建设美丽乡村固然要重视村容村貌的美化,但是乡村文化建设也不可忽视。中央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实践中“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文化荒漠化”已是困扰乡村发展的不争事实。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正如梁漱溟所言,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最后,培育新乡贤文化让美丽乡村呈现其应用的和谐美。乡村和谐美表现之一是依山傍水的天人和谐。它使人想起的是“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美丽图景;表现之二就是一种“亲仁善邻,守望相助”人际和谐画面。今天,政府倡导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乡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美好的环境需要适当的文化理念来支撑和维护,而弘扬乡贤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这是政府在政策层面对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明确态度。
三、让新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力
政府主导是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乡村走出了一批批典型人物。比如:富裕不忘家乡并带领家乡致富的商人、退休后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官员和学者、以及乡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已经成为“新乡贤”的主要对象。如何让新乡贤能够反哺桑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呢?政府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一是要制定鼓励新乡贤回报家乡的政策。可以尝试出台政策鼓励体制内的人“告老还乡”。这些人的原单位也可以指定一些优惠措施,让更多的人自愿成为新乡贤。二是要明确新乡贤的社会定位。我们要宣传新乡贤的模范形象,树立乡村新的道德标杆,但是也要把他们看成平凡的人物,防止对新乡贤的“捧杀”。三是要为新乡贤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新乡贤们有些已经功成名就,有些还处在事业的发展阶段,有些已到事业的鼎盛时期。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各种名义参与家乡建设,比如:关心家乡的投资者、教育者、顾问、社会贤达,等等。让新乡贤们在回报家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涵构建是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核心。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乡贤文化,要坚持扬弃继承。一是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巩固乡村文明之基。二是要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要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营造崇德向善的乡村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
丰富载体是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抓手。文化传播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贴近乡村贴近百姓的文化载体让乡贤文化落到实处。一是要盘活传统乡贤文化的载体。乡村祠堂是传统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祠堂承载着中国人的家族意识,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荣光。祠堂也是文化教化的重要场地。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价值观往往通过祠堂的教化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今天,这一文化载体应该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二是要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乡村的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场地是传播乡贤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三是要学会就地取材。比如:在地方建筑、文化景观中融入乡贤文化元素。浙江上虞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曹娥江十八里景观带、大龙山景区和其他城市建筑、景观中以碑刻、雕塑等形式注入乡贤文化元素,乡民在游览或不经意的路过时心情放松,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四是要组建新乡贤社会组织。新乡贤可以在美丽乡村的经济、文化和乡村治理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但需要通过恰当的组织来实现。现在有些乡村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探索。广东云浮市的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就有创新。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发挥农村传统宗族力量和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协同共治的新路子。他们培育和发展了自然村“乡贤理事会”,发挥其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凝聚了社会的人力、财力、智力资源,提高了农村社会组织化水平,增强了农村“自组织”能力。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培育新乡贤文化。这不是传统乡贤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要实现传统乡贤文化和时代需要的有机融合。如今,新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当然,我们在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让美丽乡村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