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莫贵龙:脱贫攻坚百团大战怎么接着打

[ 作者:莫贵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5 录入:实习编辑 ]

2016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八路军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起了百团大战。重温历史,多地成立百团大战纪念馆;《百团大战》电影、《彭德怀元帅》电视剧放映直播。201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时赞扬:“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要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战要坚持计划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百团大战中,我军参战兵力达20余万,各级指战员坚持计划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各支部队虽以分散的形式对敌作战,但却是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依据统一的作战计划灵活展开。脱贫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层层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脱贫攻坚战要创造出不同的“游击战”战法。百团大战中,广大军民采取搬拆、爆破、火烧、水淹等方法,使日军在华北的交通陷于瘫痪状态。脱贫攻坚战要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000万人左右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模式推动精准扶贫,实施贫困村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引导国企、民企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脱贫攻坚战要“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百团大战中,我军采取了“奇袭”、“诱敌”、“伏击”、“围困”、“袭扰”等各种有效战法,取得了重要胜利。脱贫攻坚战要推动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连接贫困地区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大幅度增加中央投资投入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向贫困村倾斜。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在扶贫开发中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提高补助标准,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继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大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农村山水田林路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财政支持的微小型建设项目,涉及贫困村的,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

脱贫攻坚要弘扬“百团大战”英勇奋战的铁军精神。脱贫攻坚战要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联动的“野战军”,找准贫困对象,摸清致贫原因,掌握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为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成立“空降师”,全面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配套下发20个实施方案,真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整合“炮兵旅”,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自愿包村包户,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优化“通信连”,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应用“电商+信息服务”,发展农村合作社,进一步拓展营销和服务渠道;成立“攻关队”,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县委宣传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