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而今,县域经济已发展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及实力的关键指标,只有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质性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我们要不断转变思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资源,合理规划,找准方向,切实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京津地区有着优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又使得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聚到北京、天津。这种对各种资源的“空吸”,进一步影响了周边各地县域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中心区域的产业转移、人口疏散、相邻城市1-2小时交通圈的建立,意味着京津等大城市开始重视并发挥资源扩散能力。在此前提下,我省县域经济的区位优势与后发优势更容易显现,各县区应当积极对接,全面融入协同发展,特别是京津企业入驻的周边县市,尤需重视自身定位,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纳优势资源,推进更深层次的技术革新、产业创新,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与京津以及其他中心城市的联系,合理吸收资源,借势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在经济对接、产业承接的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自身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调整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做强农业产业,夯实跨越腾飞的基石。在保证事关民生的农副产品生产的前提下,县域应结合自身区位、资源优势,给农民创造更多实惠的经营项目,如在畜牧、水产、园艺等方面开展多样化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实现种养与产销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建立系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投入力度,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对农民的培训投入,用技术更新带来财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做大配套产业,打造跨越腾飞的平台。县域经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定位,应当着眼于承接转移产业、建立与中心城市工业相关的配套加工业、发展服务业。因此,相关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重视发展配套产品、中心城市优势产业的下游产品和其他相关产业。不仅要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同时还要在为中心城市提供保障与服务中发展。对此,各个县市应当制定配套与中心城市甚至京津地区相关的总体发展规划。
做活循环经济,构筑跨越腾飞的引擎。首先,要通过强化行政管理机制,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发挥调控职能,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要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手段调节市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资耗低、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产业,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尤其是在化工、建材、采掘等行业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工艺实现减污增效。要通过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