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蒋晓峰:金融撬动土地,农民成最赚钱行业

[ 作者:蒋晓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王惠敏 ]

今年以来,用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或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以获得贷款的试点,正在全国300多个县,陆续展开。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农村“沉睡的资产”获得再生,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关键看农村土地制度和金融体制的配套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一权变两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又将承包经营权又分为经营权和承包权,两权变三权。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原农户,经营权则可以流转。

如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明晰的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土地确权是金融化的前提。中国已有5.6亿亩土地完成确权,也就是经过测量、审核、登记等流程明确了土地归属。

确权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承包土地启动流转,每年新增流转面积4000多万亩。土地,这个曾经的单一生产要素,正在变成资本,推动农民增收、农业转型。

有机构估算,目前中国农村可流转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其中耕地约40万亿元、林地20万亿元、宅基地40万亿元。用金融撬动部分土地资源做抵押贷款,利于扶贫,也有利于金融机构拓展大市场。

中国政府已确定在北京大兴区等232个县,和天津蓟县等59个县,试点“两权”抵押贷款。

当然,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包括: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土地确权没有覆盖,评估机制不完善,抵押物处置难等,这些是试点改革遭遇“点土难成金”的尴尬。

两权抵押,农业生产一旦出现风险怎么办?不少试点地区由财政设立专门的风险补偿基金。一旦“两权”抵押贷款出现农民违约,就由基金先行偿付,然后再追偿欠款。健全担保机制,解除银行后顾之忧非常重要。

投资大师罗杰斯说,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当然,这种大转型能在未来带来多大致富机会,也考验土地配套制度完善的速度和程度。

作者:蒋晓峰凤凰卫视高级记者,时事观察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卫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