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难免有些“任性”。(8月3日《 人民日报 》)
短期来看,凭借更名确实能提高知名度、带来经济效益。比如说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本地从事茶业销售、开办茶厂、种植茶叶的人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进货的外地客商也多了。原本发展就不错的茶业越来越红火。同样,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安徽嘉山县撤县设市更名的明光市也获益于此。新地名既源于当地的历史传说,也与当时嘉山县的支柱企业——明光酒厂同名。改名后,企业知名度大增,发展势头一度很猛,不少知名企业当时还提出要和明光酒厂进行项目合作。
然而,长远来看,更名并非促进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比如地处滇西北的香格里拉。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滇西北的旅游产业,丽江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后,其知名度的提高也带来了“周边效益”,因此,改名为香格里拉对当地旅游发展虽有推动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况且,改一个地名必须新刻很多公章,制作很多新招牌和标志,印许多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重制很多证件,重编很多电脑程序,这到底是“拉动经济”还是劳民伤财?
俗话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些地方企图通过改名,为自己披上华丽的外衣而不干实事,想实现长远发展,那是痴心妄想。名是虚的,给人来实的才是真的。想要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除了依靠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魅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样保持这种魅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