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农民工返乡不应如此“被动”

[ 作者:婧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1 录入:吴玲香 ]

出去的五六万,返乡的一两万,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返乡农民工的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很少有农民工真正回到乡村的老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记者近期采访了十几位返乡农民工,发现故乡带给这些曾经的游子们的也并非都是美好。(731日《人民日报》)

农民工返乡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却能时刻拨动我们的神经,尤其是这些故乡对游子的吸引力不够,游子对故乡的认可性不强,即便返乡农民工、返乡家庭数量在增加,但是效果却不理想。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荒废的土地、坍塌的房屋……这些都是很多农村的现状,农民工的回归,可以说让农村不再是空心村,但是农民工内心的满足感却难以在农村得到实现,出现一种被动返乡问题。

被动返乡简单的说就是农民工的返回并非农村建设得多么好,认为回来能有多少的获得感,而是基于一个儿子、女儿该对老人尽的孝道,基于丈夫、妻子对家庭的经营、基于父亲、母亲对子女该有的关爱,正是这些原因,让农民工返乡了,但是在收入的巨大差距下,他们的内心却唯有一声叹息。

农民工返乡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城乡发展差距太大,城乡一体化进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如果家乡美丽了,能挣和外面一样多的钱,那么,农民工还不愿意留在自己生长的地方吗?

因此,要让农民工从被动返乡中走出来,不仅仅需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需要为农民工的创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更需要为他们开设特色课堂,提升技能,才能寻找到更适合的岗位。

乡村不应该是被动的画卷,只要能够栽好梧桐树,那么农民工还能不被吸引,还能在自己的乡村找不到成就感获得感?农民工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他们主动留下来,乡村才会在他们的手下、他们的智慧力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甘肃网2016-08-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