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玩礼:通道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作者:吴玩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9 录入:实习编辑 ]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农村基础教育是公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并提高边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农村闭塞的状态,改造传统农业,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实现“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道县地处湖南省边陲的怀化地区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属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落后。全县总面积为2239平方公里,人口23.75万,辖2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近年来,县委、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经济运行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科学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加快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68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871元,增长4.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1.6:34.2:44.2,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5%、18.4%和66.1%,分别拉动GDP0.7、0.9、3.3个百分点的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工业的贡献率下降24.1%,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逐渐突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旅游兴县战略初见成效。

为不断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县教育水平,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通道小康社会,总结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查找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通道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通道县地处山区,是一个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侗乡地区,有侗、汉、苗、瑶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8.1%,其中侗族人口占77.9%。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试点县。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近期,我们调研了通道县辖下的8个村部,调研人数高达207人,其中有效问卷98%以上,男性调研者146人,女性调研者61人。其中未曾接受过教育的占 14.01 %,小学文化层度的占30.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33%,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28%,高中文化层度的占10.14%,大专以上文化的占 5.31%。

吴玩礼:通道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图1)

综合调研的相关数据,就教育教学程度和村民受教育程度而言,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高学历者在村民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非常之少。农村地区教育素质低下,广大农村教育跟不上发展,农村教育存在极大的发展隐患。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在通道县:一是全面落实了“二免一补”的政策; 二是县财政每年继续按小学每生每年10 元,初中每生每年15 元的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三是开展了危房改造工程。近几年来共投入近2000万元,改造学校三十余所,改造面积35000平方米以上。四是增添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各学校添置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电脑等硬件设备,结束了乡镇以上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的历史,进一步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五是加大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全县农村教师1390人,占全县教师总人数的67.6%。针对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的特点,适时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并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通过公开招考,及时补充学校编制出现的空缺,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学需求和农村教师队伍稳定。还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从2005 年开始,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鼓励城区教师在编制、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农村学校服务。六是加快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了普教、职教、成教相沟通,农、科、教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2009年9月,通道县在怀化市率先出台实施《通道侗族自治县农村教职工补贴发放实施办法》,现在农村教师可以每月领到700元、500元、300元不等的津贴。

改革开放以来,通道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有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96所(包括村小),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各类幼儿园38所。全县在校学生及幼儿 人, 其中普通高中生2041人、职业高中生587人、初中生7451人、小学生15120人、在园幼儿8062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全县初中毕业生年升学率83%。全县共有教职工人,其中职业总校70人,中学840人,小学1113人,幼儿园 93人(不包括民办)。高中学业考试九科合格率96.62%,二本以上高考录取率37.8%,教学成果再创佳绩。

二、通道县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我县对教育需求日益上涨的愿望难以实现

经济的滞后与贫困,必然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导致教育投资和人才出路的困境。通道县属“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它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益上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内地和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少孩子因家庭无力支付书学费而辍学、失学,这必然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民族地区的整体环境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教育投入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基础教育起点低,加上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通道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办学条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按现有财力,不能满足建设资金需求,很难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渴求优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合格学校建设、寄宿制建设及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建设、特别是低龄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配置建设任务尤为艰巨。

尽管国家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来看:一是校舍缺乏。在危旧校舍改造,尤其是学生宿舍的改扩建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矛盾尤为突出。由于教学点远离村寨,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只得往返两三公里甚至十余华里上学而不能住校,这既不便于学校管理,也不安全,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二是功能教室缺乏。学校普遍缺乏音乐美术教室、卫生室、器械实验室、图书馆等功能性教室。三是宿舍使用紧张。多数学校老师住教室楼梯间或小柴棚,学生宿舍有时6人或12人以上一间寝室。四是教学设施不全。学校均存在体育器材老化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因为操场地面不平,而不舍得拿出配备的体育器材给学生上体育课;几乎所有小学都存在音乐美术设备缺乏的问题,日常上课基本不使用;图书数量也严重不足;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普遍老化严重等等。

教育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一个重要体现。无论是在教师资源还是硬件设施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均远落后于城市学校。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就当然地致使当地农民群众对农村教育丧失信心,群众信心度的下降,致使教育支持力度的降低,又进一步使教育缺失严重化,从而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最终致使农村教育长期性的处于停滞阶段,甚至于倒退阶段。一旦部分农村小学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爆发,其继续维持办学就会具有相当大的困难性。这样的后果将进一步打击农村教育,使农村教育越来越难以维持与发展,进一步加剧农村儿童就学的困难度,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教育发展愈加困难。

(三)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初中普遍缺少英语和计算机、音体美、理化生等学科教师;三是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过少,教师负担重;四是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新鲜血液有待补充;五是职业教育方面教师专业多数不对口,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以通道县芋头村小学为例(芋头村是通道县旅游开发试点村,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通道县农村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该小学从幼儿园教育到一至三年级的小学教育,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仅有两位民办退休教师向学生授课,并且还要在担负学生学习的同时兼任学生生活,也就是说退休老年教师在芋头村小学具有双重身份,教育学生学习与保障学生学校生活。生源的缺少,致使学校办学不稳定,加上地域性问题,绝大多数的在编教师不愿也不敢到芋头村任教。就目前而言,芋头村小学现有的两名教师均是以前民办学校退休后的老年教师。介于以上原因,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又当然性的导致芋头村小学教育水平的低下,使教育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就类似于芋头村这样的边远村小学教育而言,普遍存在与芋头村小学同样的教育随意性与不稳定性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得不到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村小学的办学困难。

三、通道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正视通道县的实际,厘清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十三五”期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我县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要想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质量,其要的之一在于加大政府对农村基层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国家对基层教育的关注度,解决相应性的教育困难等问题,同时,实行教育互助政策,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全面实现农村教育规范化、素质化、现代化的有效统一。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县政府解决一部分,向县内社会各界筹集一部分,县外通道县在外人士筹集一部分,作为通道人民,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把通道教育搞好;由于通道县经济十分落后,财政相当紧张,因而充分利用好政策,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是确保我县教育投入的唯一选择。二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69%用于教育,其中15% 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是将通道列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县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试点县。通过农村学校教师宿舍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改变农村教育滞后的现状。

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要合理调整中小学校主要是自然村教学点的布局,使农村中小学布局与当地人口变化、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师资条件等相适应的格局,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导致学生疲惫而产生厌学情绪,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不断完善补充机制,优化队伍结构

近几年,通道县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一方面,有计划地培养。从2006年开始,通道县就启动了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至今已选派255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深造,特别是为了提高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工作水平和稳定性,我们从去年开始为村小教学点定点培养149名教师。前几年定向培养的95名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已获得所在学校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引进。通过公开招考特岗教师、自主公开招聘等形式引进教师。例如,2013-2014年共招聘139名教师,其中134人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对紧缺学科人才引进,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另外,积极争取外援。自2008年以来,北京“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组织已选派14批共129名支教老师到通道县边远山区支教。

(三)对成绩优秀的教师、学生给予奖励

如期评选出一部分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分小学、初中、高中部,使教师所付出的成绩有所体现,学生努力的结果得以认可,以此激励后者赶上,前者更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的氛围。同时,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积极加强职业教育

一方面,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努力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支撑,为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系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党校教务科科长,高级讲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