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声音、多样诉求,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也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7月15日 新华网)
现在,不少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晒娃、晒美食、晒风景来分享生活点滴。然而,有一些政府官员面对庞杂喧嚣的互联网世界,却“与众不同”的形成了“官样朋友圈”。笔者分析了一下,这些“官样朋友圈”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看客型”:目前政府公职人员微博占比约为3%,一些官员虽然赶时髦开设了微博公号,但之后的表现却俨然一副“路人”姿态,鲜有发声,甚至销声匿迹。从现实来看,其中不乏一些确实不善于使用网络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担心祸从口出,对朋友圈敬而远之。
“官腔型”:如,“该网友,你好!你反映的问题已在办理中,请等待回复。”“已阅”“请读三遍”......这种各式各样的官员“牛回复”频现网络,流露出部分官员对公众的傲慢和冷漠,疏远了与老百姓的关系。这些官腔十足的话语方式,不但缺少亲和力,更令公众生厌。
“发泄型”:“工资低,工作忙,压力大!”不少官员将新媒体当消遣,视之为个人情绪的宣泄地。有的对国家大政方针品头论足,造成恶劣影响。有的个别官员根本不了解新媒体特性,误将微博平台当作私密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在微博上大肆调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首先是公职人员,其次才是网民。
“鸡汤型”:一些官员发“鸡汤”的背后,更多的是“鸵鸟”心态,不敢“发声”或者说不敢正确“发声”,畏手畏脚,生怕祸从口出。笔者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过,“在机关单位只需要融入,不需要个性”。因此,当别的领导干部都在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如果有谁表现得特别活跃,就很容易被贴上“爱出风头”“不够稳重”的标签。况且,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导致一些官员秉着“不说不错,少说少错”的观念向着一个模式发展,从而形成了众多名不副实的“鸡汤爱好者”。
“正能量型”:能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通过网络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传播诚信、文明、友善的价值理念。在工作中融入同事,贴近群众,同样也能保持个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比如在网络上帮助贫困群众宣传农产品,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在思想上富有真知灼见,能够认识到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自己亲身实践,敢于网络发声。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笔者希望更多官员能够转变成“正能量型”,敢于触网、敢于发声,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作者单位:绵阳市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