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范迪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小城镇建设

[ 作者:范迪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0 录入:王惠敏 ]

城镇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经得到社会普遍共识。如何实现城镇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目前都存在着以城市化代替城镇化的问题。这种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兴起大城市热,小城镇建设越来越被忽视,甚至出现停滞萎缩的局面。据统计,我国现有600多家城市正在规划拉开新一轮大城市框架, 180多个地级市正在规划“国际大都市”,城镇化演变成了城市规模竞赛。从我国国情出发,这种只注重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原有的大城市人满为患,“城市病”越来越重,难以接纳新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新的城市盲目追高求大,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同样难以接纳新的城市人口;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资源浪费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如果我们新一轮城镇化不认识到这些,农民城镇化梦想很可能落空。

“城镇化”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进程。我国城镇化最早拉开序幕是从小城镇开始的,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要不要继续建设小城镇?回答是肯定的。从小城镇具有的功能来看,当前我国小城镇依然承担着城镇化的重要职责。一是解决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关于建设小城镇政策的出台,各地小城镇发展迅速,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有的人口规模已达到内地中等城市水平,实现了区域城乡一体化。二是解决产业聚集问题。小城镇不仅是农民创业的载体,也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平台,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农村产业的集中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解决了农民进镇就业问题。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源于产业,产业的发展又为当地农民进镇就业落户创造了条件。四是解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一直是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的。我国还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多数就业在农业,建设小城镇既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依托小城镇发展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目前,一些地区正在尝试家庭农场生产与田园村庄建设相结合,形成小城镇与新农村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这些都为新时期小城镇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无序,规模过小,总体规划滞后。从小城镇发展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小城镇发展较快,出现了“小城镇热”,但90年代后期,农村人口、资金、物流都涌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出现了低谷。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政策后,小城镇处在城市与新农村之间,依然是发展低谷,甚至边缘化,更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二是产业聚集不足,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上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小城镇发展注入了活力。但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逐渐被东南沿海的外资企业发展所代替,一江春水向东流,内地乡镇经济受其影响,出现萎缩甚至凋敝。三是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人口聚集功能较弱。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重点转向大中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商贸、居住、文化、教育、卫生功能不到位,影响了小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四是改革政策不到位,制度性障碍严重。一方面农民进入小城镇,如何解决小城镇就业、居住与农村原有生产、生活的关系,包括承包地、宅基地的财产化问题,没有政策规范和指引。另一方面,小城镇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创业政策以及金融信贷政策等,都没有做出相应的改革与配套,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从小城镇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为更好地完善城镇化发展的格局,小城镇的发展必须立足农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有序开展。一是普通小城镇建设,通常以行政区划乡镇为主,依托当地镇政府所在的集镇,搞好小城镇建设。这是小城镇的基础,是当地农民改善生活环境的首选。二是中心镇建设,这类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多,二、三产业相对集中,集贸市场较为繁荣,为当地农民就业、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城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三是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建设,通常又称为县城。这是地方政府精心打造的小城市。我国东部地区的县城,已经超出小城镇概念,无论是外在的发展体量,还是内在的配套实施,都达到了中等城市水平,可以说是小城镇升级的最高版。因此,这三级小城镇尽管体量不同,功能差异较大,但共同组成了我国城镇化体系“镇”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我国城镇化涉及人口最多的载体,也是当前城镇化最薄弱的基础环节,更是城镇化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小城镇建设是联系农村与城市的重要桥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基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

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城镇化率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实现这一要求,与以往的小城镇建设不同,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完善小城镇的配套功能,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改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小城镇的品质,使之在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要与培育地方产业相结合,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就没有吸纳当地农民进镇就业的能力。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二、三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当地农民进镇务工、定居生活,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城镇化。

第二,要与弘扬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人文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我国地域产别很大,各地小城镇风情各异,这是小城镇的魅力所在,也是城镇化可以承载“乡愁”的文化所在。要发挥这一地域优势,特别是小城镇的历史文化优势,深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借鉴国外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建设一批人文特色的小城镇,带动旅游文化业发展,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第三,要与建设公共产品相结合,打造功能配套的高品质小城镇。小城镇之所以不被城镇化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设施配套不全,都市化的公共产品较少。因此,小城镇要面向未来,高起点规划,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好医院、学校、图书馆、影视文化馆等必要的公共产品,解决好自来水、燃气、电力供给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特别是城乡交通路网的配套建设。同时,鼓励多渠道开发兴建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小区,满足当地农民城镇化的住房需求。

第四,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劣是一直是困扰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小城镇建设一定要吸取大城市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要把生态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工业化思想,凡是与生态环境相悖污染类项目一律不上,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第五,要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打造镇村和谐的小城镇。小城镇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与农村连为一体。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影响下,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现象。为此,要通过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等措施,将“空心村”人口融入小城镇,逐步改造“空心村”,腾出更多小城镇发展空间,同时对有条件的村庄规划建设为中心村,为未来的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

第六,要与改革户籍政策相结合,打造农民进镇落户自由的小城镇。能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有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城镇户籍问题,这是城镇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现有小城镇保障水平较低,农民进镇居住成本较低,完全具备户籍政策放开的条件,由进镇农民自主选择,形成农民进镇落户无门槛政策,积极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本》第三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