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建设不可能完全抛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新型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继承与重建两个方面,即在挖掘传统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一方面,不挖掘传统便不能将政治文化的分析触角伸向传统文化与政治的内部深层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然反映着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历史跃进过程中政治文化的创新。因此,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应全部继承,而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挖掘传统价值并使其发扬光大。
农民作为目前中国社会人数最大的一个群体,其政治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水平。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所以,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化,对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及农村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农民政治情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中国传统农民的政治情感来看,农民缺乏一种主体参与意识,是一种依附型的政治情感。并且这种政治情感更多表现为一种对个人,如明君、贤相、清官的情感,而非公共情感,这也使得传统农民缺乏一种公共精神。对农民来讲,农村、家族、家庭、村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维系亲情、家庭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而这种情感的扩大就成了他们对政治的一般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必须把这种依附型的政治情感转化为参与型的政治情感,通过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机会,增强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从农民的权威崇拜中,可呼唤出对法律的情感,对科学的崇尚;安分守己的善良本性,又可成为认同新道德的基础,从而抑制社会道德的沦丧。对于明君、贤相、清官的情感则代表了一种农民对政治清明的诉求,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学者从清官情结与现代法治的不相容来看待农民的这种政治情感。其实清明政治与现代法治两者并不必然矛盾。不但在处于封闭状态的传统社会,而且在政治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都需要政治上的清明。虽然明君、清官情结依靠的更多的是个人因素,但是在重视制度化建设取代人治的现代社会,同样需要政治体系中的精英怀有政治良知,以一种公共精神为基础为民众服务。
而且,受难以隔断的传统的影响,这些积极的政治情感仍然存在于民众的内心之中,就当前农民的政治情感来看,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仍然非常强烈。特别是当前,中国处于政治社会的转型期,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实现民主,而是渴望出现清官。在我国目前的领导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平民政治情感。
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今天,剖析传统农民的政治情感,把握农民政治心理的运行轨迹,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和法律去引导农民,自觉摒弃传统农民意识中的负面因素,重新铸就一种新的政治情感,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化超越,是农村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传统政治情感正处在逐步分化、转换的状态中,农民的政治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不断强化,消极被动的依附型政治文化逐步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农民的政治主体观念逐步形成。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农民开始有了政治主体的价值取向,并形成自主参政的政治诉求。农民的政治情感更多是围绕着自身的政治感受展开的,他们认为应该由自己选举代表,从而代表自己从事政治活动、管理社会和涉及自身的公共事务。这种意识在逐步得以增强。尽管周边环境与传统习俗对农民的政治心理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造成部分农民在参政过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政治不满,但农民不再满足于上级一切说了算的局面,而是要求提出自己的候选人,通过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落实来实现自己参政的愿望,这说明了农民的政治主体观念的增强。
其二,政治权利意识的觉醒。与传统的农民要么通过改变自身农民的身份,要么将政治情感寄托于明君、贤相、清官,要么通过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获取自己的权利相比,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各种形式合法地参与政治越来越得到更多农民的认可。而农民政治权利意识的觉醒和逐步增强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
其三,对制度情感的关注。传统农民的政治情感更多表现的是对个体的一种感情,不涉及制度本身,而当前农民对政治的情感更多是对制度和法律的关注,而不是寄托于个人,如农民对村民自治的关注。村民自治是农民的创举,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农民自主管理乡村事务有了更大的权力和活动空间,从而维护了自身的利益。村民自治作为农民的一种参政形式,更多体现的是农民对选举制度的一种政治情感。同时,在村民政治下,农民可以根据对自身利益的认知,选择自己政治参与的形式,如农民认为选举于己无益而疏远政治,就会对政治产生冷漠。这都表明农民开始走出封闭的熟人社会,树立一种更加开放的政治情感。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