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驻村帮扶工作组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任期不得低于2年,不得随意撤换调离,任职期间提拔的仍须驻村工作。这是四川省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党建工作组织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意见》明确要求的。(衡水微生活 2016年5月24日)
自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以来,实现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中国梦”的主旋律之一。从《2015-2017年四川省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培训规划》的出台到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下派;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从“脱贫攻坚十大举措”到“不脱贫、不摘帽、有换人”的坚强保障……无不彰显着13亿中国人对致富、奔康的企伫之心。
2016年正值“新常态”下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之际,百姓渴望选出好代表、换出新面貌。可为啥竟针对基层作出了“不换人”的决定?
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看似务虚,却是党的工作的核心,只有抓好这个“牛鼻子”才能搞好党内一切事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建关键在干部,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力量,更是咱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一把手”能力强不强、德行硬不硬直接关键到脱贫攻坚的成败。“不换人”的深意尽在其中——“新官上任三把火”,当下,许多地点特别是基层“换人就换路”的现象犹为严重,带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走马上任,怎么“坐以待毙”?一方面,对上一任领导干部不公。行百里者半九十,设定的发展道路眼看就要有成效了,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所有的一切都重归于零。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不说,连老百姓都会认为这个干部没用,于干部个人而言更是有苦难言。另一方面,对新上任者同样不公。面临新的工作岗位,还来不及适应工作环境,却要面临着作出新的决策,试问这样的决策有何实践意义?或许因此便扣上庸官、昏官的帽子,真是冤呐。此外,对于当地百姓同样是不公平的。攻坚克难,最忌半途而废,而引领一地发展的思路措施,也最忌频频改道易辙。眼看“庄稼”大丰收就要过上好日子了,突然来了个新领导让搞什么高新产业,一瞬间将“庄稼”夷为平地,此时,百姓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罢?如此反复折腾,发展何以取得突出进步呢?
故此,“不脱贫、不摘帽、不换人”方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根本保障。
诚然,“不换人”或许会滋生领导干部的倦怠心理,甚至成为庸官、懒官、太平官的“保护伞”。不作为、乱作为同样稳坐“江山”,与“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拔初衷相违背不说,更是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心寒。笔者认为,“不换人”不能一条道路走到黑,而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换”。
首先,庸懒散浮拖者坚决“下”。倘若一味地追求班子核心成员的稳定,硬是让庸懒散浮拖者“高枕无忧”,岂不让“脱贫攻坚”活生生地变为“庸政攻坚”,“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切莫让苍蝇、老虎尸位素餐。其次,能者、才人坚决“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有无限的才能,没有施展的平台亦是枉然。蓬蒿代柱、大厦颠仆、天降咎之、民弃不保,慎之、慎之!最后,监督管理坚决多“探头”。基层“一把手”因缺乏有力的、全方位的监管,习惯于一手遮天、我行我素,脱贫攻坚路子或许是走对了,但却容易走向极端。多方位为一把手安装“廉政电子眼”,组织监督、党员监督、群众监督“多管齐下”,方为脱贫攻坚最有力的堡垒。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不脱贫、不换人”点赞,祈愿苍生俱温饱、全民共赴小康梦。
作者单位:荥经县严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