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敖思明:干部“摆架子”凸显监管教育缺位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1 录入:实习编辑 ]

湖北某市水产局干部在检验渔船时,又是要渔民群众开车接送,又是巧立名目乱收费,结果受到党纪的严肃处分。(湖北日报5月9日)

视纪律为儿戏,不讲党性,不守规矩,湖北某市水产局干部栽在了自以为是上。自2012年以来,纪委“打虎拍蝇”的成果天天报道,警醒的案例不曾断绝。中央更是三令五申,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切实履职,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行为。试问这些人为什么依然敢于顶风违纪,对渔船船主进行“雁过拔毛”?

现在机关廉政教育天天学、日日讲,但从薛某某等人的行为来看,没有一点受过警示教育的样子。试问一个“芝麻绿豆官”,他敢于对渔船船主吆五喝六的底气何来?答案是权力。薛某某之所以官架子十足,无外乎权力让其昏昏不知所谓,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并且这些人官僚主义思想如此严重,恐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由此,足可见该机关内部廉政教育流于形式,监督执纪问责形同虚设,才会令人无视权力是把双刃剑,把权力视为囊中物,以致心中无戒,敢于破戒。

“官架子”一词由来已久,作为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糟粕,并未随着时间的洗礼而自动消失,即使经过党委政府的大力整治,依然是“树倒根存”,在政府机关阴魂不散,在群众的诟病中,拉大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啃噬了群众的获得感。因此,除了通过纪委治标外,必须针对病根,实行针对性整治,才能促使这些痼疾缠身的机关真正醒悟过来,真抓教育,真抓执纪,主动扛起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真抓实干的行动宣示: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委政府的宗旨意识。这一点从不变过,变的仅是从政者的心。如何扭转价值观变异的人心,让干部所言所行令群众满意?习近平曾撰文给领导干部指出了方向,即放下“架子”亲民爱民,做出好“样子”率先垂范。如何成为“官样子”,而不是“官架子”?领导干部就要以德才和实绩说话。焦裕禄、牛玉儒、郑培民等官员之所以被人怀念,就因为他们始终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并以行动加以实践。最美基层干部的事例也充分证明,领导干部“官架子”十足,只会令群众的心越来越远,工作起来就会举步维艰。反之,做好“官样子”,群众就会支持拥护,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一个好干部的修成记,必然是放下架子,长期为民服务换来的,而不是摆架子、耍官威得来的。在现今我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需要干群一条心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更要去掉“官架子”,打造“官样子”,以“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作为工作生活的标尺,只有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解民之所盼,实现真正亲民、爱民、,方能真正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